苦澀死板的文言,佶屈聱牙的古書,常常讓年輕人望而卻步。而將國學與現實完美結合,能夠予國學以歷久彌新風姿的人就是王杰教授。獨樹一幟的文化溫情,自成一派的文學底蘊,引領我們走進國學,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中國經典文學的獨特魅力。11月28日晚,中國儒商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王杰教授蒞臨稷下大講堂,于三號教學樓報告廳為近千名山東理工大學學子帶來一場題為《向國學學什么》的專場講座。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涓涓細流匯聚成中華文化的江河湖海。王杰教授帶領我們在國學的海洋里遨游,他從我校校訓“厚德、博學、篤行、至善”四個方面解讀傳統,用國學的眼光將其重新定義。
圣賢千言萬語,旨在教我們如何做人。所謂厚德,在于修身,修身在于博學修心。王杰教授以“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闡述做人的重要性,勉勵大家做一個自律、誠信、慎獨、知恥、存畏之人。他從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 管好自己才是合格的管理者”理論講起,講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告誡大家切勿因小利失大利,無論是國家、人民還是企業,寧失千金,勿失于人。他以孔子“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告誡生活在急躁中的國人要“行有所止,有所不為”。他呼吁當代大學生應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在修身的基礎上術業有專攻。
百善孝為先。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形容至善,那就是“孝”了。王杰教授通過國學向我們傳遞孝道的三種境界:大孝尊親,其次不辱,最下能養。他倡議現場同學算一算以后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提醒大家給予父母心靈上的慰藉要遠重于物質上的滿足。他強調孝敬應有一種緊迫感,要求我們充分領悟“樹靜風止,子養親待”的道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言及“篤行”,他談到日常積累的重要性,警醒大學生重視專業素養,夯實基礎,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王杰教授以自身說法,饒有興致地向我們展示他多年以來篤行積累的結果,讓同學任點國學經典,他現場背誦《離騷》《長歌行》《春江花月夜》等同學們頭疼的國學長篇,古韻儒風撲面而來。
與君一席言,盡覽國學書。王杰教授引經據典,以小見大,引領我們問道國學,品味國學古為今用的現實意義,帶領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探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