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商山東訊 文/圖 張強 李習明 ) 10月20日至21日,山東省儒商研究會邀請海內外儒學大家和儒商企業家,在濟南市濟陽區召開“新時代儒商精神研討會暨儒商企業交流大會”。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儒商研究會會長齊乃貴主持會議,山東省政協副主席郭愛玲出席開幕式并講話。中華孔子學會副理事長兼儒商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秘書長茍君厲應邀參加并發表主旨演講。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郭愛玲做主題發言
郭愛玲說,這次大會邀儒學大家、聚企業英才,共同探討新時代儒商精神,是向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發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講話五周年的獻禮,是貫徹山東儒商大會精神的實際行動,是對山東儒商大會成果的宣傳深化和后續理論研究的有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次會議圍繞儒商精神舉辦高層次論壇,探討新時代儒商精神內涵,共擎新時代儒商精神大旗,是對文化自信的充分表達,是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實踐。希望大家認真踐行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自覺樹立正確的家國情懷,抓住機遇,開拓創新,誠實守信,在新時代做出新成就,為助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山東省儒商研究會會長齊乃貴做主題發言
會議邀請林安梧、王志民、李潤和、楊朝明、茍君厲等10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和部分企業家代表進行了主旨演講,舉辦了2場圓桌論壇,組織與會人員參觀部分會員企業,進行深入交流。
如何讓儒商和當前社會發展相適應?那就是要用傳統文化改善當前的人文生態環境。為什么要改善當前人文生態環境?是因為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只活在當下,只看到眼前,活的非常的“世俗化”。而能凈化我們自身的詩詞、歌賦、戲曲、音樂、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離我們則越來越遠。中華孔子學會副理事長兼儒商文化研究委員會執行會長、秘書長茍君厲先生在《弘揚儒商精神 改善人文生態環境》主題演講中如是說。
中華孔子學會副理事長兼儒商文化研究委員會執行會長、秘書長茍君厲做主題演講
茍君厲先生呼吁,企業家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習自省,努力向儒商方向發展,使自己變成一個有儒商文化底蘊的企業家。企業家要堅守中國儒商“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精神理念,特別是知行合一的行,因為知是個體的知識修養,而行是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準則。企業家要學習儒商文化,踐行儒商文化,要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影響自己的員工、自己的朋友,要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精神,用儒商文化理念來改善當前人文生態環境。
《中國儒商》山東聯絡處副主任張強采訪與會企業代表蔡緒旺
對山東高擎儒商大旗的意義,記者隨機采訪了參會的企業家,山東天王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蔡緒旺表示,山東省是儒商精神的發源地,我們應該用好這個國寶級的精神力量,何為儒商?就是有能力、有作為、講誠信,講奉獻、有大愛、敢擔當的企業家。何為儒商精神?勇于擔當、勇于奉獻、有大胸懷,山東省發揚儒商精神,就會吸引海內外有胸懷的企業家來山東創業。發揚儒商精神,山東不會落后,一定會當領跑者。
山東儒商研究會袁慶宏秘書長主持會議
本次會議由山東省儒商研究會主辦,聯合日報社 、山東泰山旅游規劃設計院協辦,山東龍港投資置業有限公司承辦。
編者按:海內外傳統文化專家、學者、企業家2018年10月20日至21日在山東濟南“儒商論道”,筆者選精彩論述給與刊發,以饗讀者。
思維方式決定人生和經營向度
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林安梧
思維方式決定了整個人生和經營的向度。內在真能確定了,通而貫之,信任管理,這樣的領導力才能發揮到極致;順此落實,管理者、執行者,才能生機勃勃。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形是知的功夫”“知行本體”當下必然喚起十足的實踐動力,去完成它,這才叫做“知”。“知”是“良知”之知,是“致良知”,致良知是個實踐活動,必然要及于萬事萬物,致良知于事事物物,正其不正,使歸于正,這才是真知力行。
顯然地,企業儒學、儒商智慧,這是帶著中國特色的,他不再停留在二十世紀,缺乏文化自信的自我殖民,或者文化移民。當我們逐漸現代化了,我們也成為全世界重要的參與者、治理者。我們又該如何用更具體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策略,參與其中,讓這世界有更好的良性互動。
“一帶一路”的提出,是人類文明在現代性的發展,進一步的轉折,也代表著文明的殖民時代的結束,而新的文明交談年代的開啟。當然,很重要的,我們需要有清楚的理念方向、理論構架,并且要有真切具體可行的實踐方針,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國這一波必須迎來自家文明的全面復興,有了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才可能真正邁向全世界。
作為最早的儒商子貢的智慧,“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我想中國的企業儒學及儒商智慧,隨著國家力量的增長,一步步水漲船高,子貢這些志業,在當代天下,應該會有著更進一步的發展。我們踐行著、期許著!
誠信:立人立業之本
省政協原副主席,山東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 王志民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王志民教授做主題演講
“誠信”二字,最早被統治者關注,最早被學者詮釋,最早進入國家、社會、公民治理體系。經過先秦儒家的總結、發展,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釋義、闡發、踐行的理論體系。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誠信成為一個國家、群體乃至個人能否立足生存的根基,更是誠信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誠信思想在政治、外交、軍事國家層面以及人際關系中的重要價值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運用。今天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世界環境如何變化,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不能丟的。“仁義禮智信”是我們必須遵循的主線、底線、紅線。中華五千年文明,誠信始終是最重要的道德規范。
誠信是立人之本。誠信思想由誠與信兩個既有差別,又相互連通的道德范疇融為一體。大致說來,“誠”既有外在的“真實無妄”,又有內心的真誠、忠實、專一,重在內心修養。“信”既講外在的“言忠信”,又有內心的信任、守信、不欺,重在為人準則。而誠信相通,“誠則信矣,信則誠矣”,誠是信的前提,信是誠的保證;誠是信的內在自覺,信是誠的外在展現。誠是神,信是形,誠信合一,立德立人,形神兼備。孔子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守之以信,守之以禮”。作為個人的道德修養,要“身致其誠信”“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誠信是立業之基。為政者,要明白“信,國之本也”。誠信既是治國為政之本,也是進德修業之根。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載:“夫信者,人君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無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保國。”意思就是治理一個國家必須講信譽。作為一個企業,如果丟了誠信,就等于丟掉了根基。
儒商的心性與境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楊朝明
“儒商”是“儒”與“商”的有機統一體。作為“儒商”必須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第一,具有“天下為公”的情懷。儒家十分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尤其重視是非觀、價值觀的培養。他們深刻思索人性和人的價值,希望人們明理修身,遵道而行,循理而動,他們推延親情,放大善性,希望把人培養成為有愛心、有情懷、有擔當、愛學習、求上進的君子,特別強調修、齊、治、平的內在邏輯,注重自我修養和道德實踐。
第二,具有中庸精神和中道智慧。人要有仁愛心、正義感,還要守規則、有智慧,這便是仁、義、禮、智。人們有的喜歡把中庸進行玄妙的解釋,以為中庸是儒家的本體論,事實恐怕不是這樣。中庸所講的至誠之道、擇善固執,顯然屬于工夫論、修養論。按照東漢鄭玄的解釋,“中庸”說的是中之用,就是“用中”“把握中道”,這可需要有全局意識、系統思維、整體觀念。
第三,有大人君子的擔當與格局。社會需要引領者,儒家的“大學之道”教人明德向善,培養大人君子。古代的“大學”是大人之學,貴族子弟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儒學關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希望能夠培養明是非、知榮辱、有愛心、有敬畏的人,這樣的人格局大、有氣象、會引領、能擔當,他們是社會的精英,維護著社會的文化生態平衡。儒家致力于“以先王之道濡其身”,作為“大人之學”“君子之學”,儒學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社會精英。
在當今社會,尤其需要用傳統文化精神鋪染人的生命底色,使人們在“人心”與“道心”能“允執其中”,在“天理”與“人欲”之間不迷失自我,以德性精神從事工商活動。
以商養儒 以利輔仁
明清晉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從晉商成功之道,探析新時代儒商精神,就是以新儒商精神引領時代潮流,堅守道義、傳承智慧、創新精神,破解難題、引領新風。
“信”字在商界代表的是商譽,信譽度高意味著擁有巨大的無形資產。孔子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無信不立”。有“亮財主”美譽的喬致庸將“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作為經商準則,并經常告誡兒孫,經商之道誠信第一,商家必須重信譽,以信譽贏得顧客;其次要講義,不哄人、不騙人,該你一分就一分,不賺昧心錢。“信”字更鑄就了晉商票號的輝煌,“一紙符信遙傳,萬兩黃金兌現”便是生動的寫照,無怪乎人們講,當時票號云集的山西平遙、祁縣、太谷相當于今天的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信”字既是晉商實現“匯通天下”之輝煌成功的秘訣,同時,又因無形財富(商譽)比有形財富更容易跨越時代而傳承,因此,“信”字更是晉商鑄就百年興盛的法寶。
“誠信勤儉,開拓創新。”氣派宏大、古色古香、浸透著濃郁儒家文化、令海內外人士驚嘆不已、流連忘返的山西大院、古堡、莊園等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利以義制,名以清修。”以新儒商精神引領時代潮流,就是堅守道義、傳承智慧、創新精神、破解難題、引領新風。而儒商企業家應該秉承的精神是: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志在高遠,做一代卓越“儒商”,以儒興商,以義制利,利及家、國、天下;心慕圣賢,修百世美名“商儒”,以商養儒,以利輔仁,仁惠天、地、萬物。
因此,惟有深深根植于本國本民族的企業文化,才會具有生命力。
爭做新儒商 助力新動能
省政協委員,濟南軌道交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思斌
在我看來,儒商就是要有超越功利的最終目標,有對社會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有救世濟民的遠大抱負和憂患意識,既有現代人文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又具有現代管理能力和創新意識,要以義制利、誠實守信、以人為本、以德為重。合作、共贏、誠信、創新、擔當,正是新時代儒商精神的精髓所在。期待更多的“儒商”成為“魯商”,所有的“魯商”都是“儒商”,培養造就更多的現代儒商,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儒家思想倡導中庸之道,認為儒家思想保守、老邁、守成,實則不然。無論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還是“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都在強調人和企業要注重創新精神。新儒商精神,就是鼓勵創新、搶跑、冒尖、創品牌,讓大家想事、干事、干成事,在傳承中求突破,在繼承中求變化,在守成中求發展,在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新征程中發揮引領和帶頭作用。
儒家思想雖然博大精深,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可以用“修己安人”四個字概括。無論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所闡釋的內涵都在修己與安人的范圍內。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從側面印證了其所主張的管理的本身就是一個修己安人的過程。
我們秉承“土地資源開發收益平衡地鐵建設投入,物業開發和股權投資收益彌補運營虧損”的理念,推動著創新多層次、多渠道、立體化、全方位的軌道交通投融資模式,努力變身“融資者”和“賺錢者”,通過重點項目引進,做好軌道交通平衡區土地資源高附加值開發,為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助力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責任編輯 王小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