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汪林
編者按:
記者:您認為習主席關于傳統文化的一系列論述在今天有什么指導意義?
在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儒家文化不僅僅在中國廣泛傳播,而且應當向世界各國傳播。
湯恩佳:
記者:您認為當今弘揚孔儒思想應該走什么樣的一條道路?
湯恩佳:儒教在世界各國及港澳臺地區都被視為傳統的宗教,享有較高的地位。在香港,孔教是六大宗教之一。聯合國十三個宗教,儒教是其中之一。但是,為什么儒教的發源地中國卻不承認其為宗教,使儒教無法受益于宗教自由政策?這與
從民國初年廢除讀經之后,中國人民普遍無法通過教育這一主要途徑去正確認識儒學,加上清末和民初孔教復興運動不敵各種政治勢力沉寂下去,中國人民因而沒有機會正確認識孔教。在中國大陸,曾有兩次讓民眾以不正確的途徑去接觸孔教儒學,即“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時期之“批林批孔”。這兩場運動是首先將孔教儒學完全歪曲了,才將歪曲的儒學展現在民眾面前。久而久之,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儒學是反動的、落后的、保守的,形成敵視儒學、拒斥儒學的潛意識,造成許多人對儒學的無知與冷漠。杜維明先生在他八十年代初來華為復興儒學到處演講時,接觸到大陸的許多年輕人,深感“他們對儒學很生疏、很隔膜,對儒學比較精彩的內涵,幾乎沒有接觸”(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第57頁。)時至今日,這種狀況雖已略有改變,但根本情況不容樂觀。雖然習主席多次發出號召,但許多政府官員、知識分子仍然不見動靜,或坐而論道,不去弘揚、踐行。
要使儒家思想成為全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培養中國人民對于儒家思想的尊崇。而此尊崇,只能靠宗教來培養。宗教是一種生活形態,人類生活有許多領域。通過各種宗教儀式,通過集體的宗教生活,才可以培養人民對儒家思想的尊崇。有了尊崇之情,才會將所學的儒家知識用之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中。
世界各國都通過本國的宗教來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自己的價值觀。正當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之際,孔教儒學也必然走向全面的復興,這是中國人民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國家團結、穩定的需要。為此,本人曾經代表孔教學院向中央高層領導進呈《關于儒教應當享有與佛教、道教同等的宗教政策的建議書》。在此建議書中,我們提出了這樣一些建議:依法成立中國儒教協會,按照國家憲法和宗教法規展開活動,國家宗教事務局將儒教納入管理范圍,對儒教實施有效管理;確定萬世師表孔子誕辰夏歷
記者:今天,大陸上很多地方特別是民間興起了關于儒家經典的學習熱潮,您對此有什么評價?
湯恩佳:人的生命之所以高于動物、植物,是因為人有價值觀。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中國和西方由于是不同的文化體系,在價值觀上有重大的差別。但是,中西方文化都為人類貢獻了偉大的價值,仁愛、誠信、忠孝、自由、平等、人權、法治、民主、健康、智慧、勇敢、道義、正直、公平、文明、幸福、和諧、互助、信賴、友善、責任等等。當代儒家完全認同以上這些價值。這些價值觀存在于何處?就存在于經典之中。《大學》講:“白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不可能憑空進行,只能依照經典的教導來展開。新加坡政府1991年頒布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中所提出的“國家至上,社會優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正是將儒家價值觀與西方價值觀融合的產物。儒家通過經典教育,培
當今教育強調,要讓學生從經歷的各類事件中獲得認知與體驗,并通過處理這些事件,培養他們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事件方式”教育是有價值的,但我們認為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現今世風敗壞,存在著大量的消極的“生活事件”,例如:各種丑聞、流行的庸俗文化、暴力、色情、詐騙、高消費等等,對這些“生活事件”,學生難免從中接觸到各種有害的思想觀念,更有甚者,有人卻去嘗試那些不良行為。這些精神毒素,直接影響到年輕學生。補救之道是,推行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傳統經典教育,通過經典熏陶,樹立一個理想的、道德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從中吸取力量去抗拒敗壞的世風。
中國在清末引進西學時仍保留經科,自民國初期廢除讀經,到現在將近一個世紀,中華傳統經典教育尚未全面恢復。一個民族的道德觀,是由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鑄造的,離開傳統文化的滋養,便很難培養出良好的道德素質。要弘揚孔子儒家思想,培養青少年高尚道德,就必須將孔子儒家思想普及于人民大眾之中,將孔子教義和優秀儒家倫理編入小、中、大學的教材,以孔子的優秀道德去教育青少年和學生,使孔子道德教化的思想進入千家萬戶,進而發揮其更大的積極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人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培養國民優良的道德質量,這才是治本的辦法。我們香港孔教學院屬下的學校,多年來將孔圣的經書作為宗教科目,每天用孔子的道德倫理教育學生,目的就是為了大力發展以儒家倫理為本的教育,灌輸愛國的傳統美德精神,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優良道德素質的下一代。香港孔教學院向香港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為全港中小學生編寫了《小學儒家德育課程》和中學儒家德育與公民教育課程》,并已經出版。我個人在其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對經典教育作了一定的探索。
記者:關于儒家思想的普及,您認為有哪些途徑?
湯恩佳:儒家思想的普及牽涉到兩層意思:一是在中華民族中普及,二是在全球范圍內普及。由于歷史的原因,儒家思想尚沒有在中華民族中普及。因此,必須將儒家思想首先在國內普及,并同時推向國外。現在,在國外建立了大量的孔子學院,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孔子學院僅僅搞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而沒有同時傳播孔子儒家思想,更令人奇怪的是,為什么中國大陸沒有開辦大量的孔子學院?
儒家思想的普及還有這樣一層意思:即儒學必須向社會各階層的人普及。如果官員接受孔教儒學,從而提高道德素質,可以避免貪腐現象;如果知識分子接受了孔教儒學,便會成為社會的良知;如果商人接受了孔教儒學,便會成為以德經商的儒商。有了這些,還不夠,孔教儒學還應向廣大民眾普及。因為,只有讓廣大民眾接受儒家思想,并在生活中按儒家思想踐行,儒家文化的價值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儒家文化的各種功能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社會上有儒學、儒教、儒官、儒將、儒商、儒醫等各個類別的儒家,他們散布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按照孔子儒家思想,在自己的崗位上敬業樂業,同時,又身體力行,共同把孔子儒家文化發揚光大。弘揚孔儒思想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一是用儒學來推廣。但這種途徑局限在學校和科研機構,局限于少數專家學者及校園范圍內,而約占百分之九十的人民群眾看不懂四書五經,那么國人就很難全面分享孔子儒家思想的精華。二是在以學術推廣的同時用儒教來推廣。這是一條更廣大的管道,易于普及,易于推廣,使儒教大眾化、普及化,讓全民都可以分享孔儒的精華,從而提高人民大眾的人文素質,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容易達到國家統一的局面,及能將孔儒思想傳播到世界每一角落。三是由儒商來推廣。儒家文化的推廣需要借助強大的經濟力量,而儒商既有儒家道德風范,又有經濟實力,所以,我期望儒商成為弘揚孔儒思想的生力軍。四是由儒官來推廣。儒家文化的推廣需要借助強大的政權力量。儒官“為政以德”,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成為人民的道德榜樣,可以從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局出發,調動政府的資源來支持孔儒思想的傳播。還有各行各業的儒家,在自己的崗位上忠實踐行儒教教義,以儒家的道德標準行事做人,造成全國尊孔弘儒的局面。如果形成這樣局面,中國兩岸的統一,社會誠信的提升就會很快實現。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您提倡的內圣外王的生存模式?
湯恩佳:最能體現義利統一、仁智統一的理論是內圣外王的理論。內圣是以“仁”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則是生命個體對外產生積極的作用,產生利國利民的成果。在現代社會,科學與民主,首先必須以道德質量為基礎,在人的善良動機之下去運用,才有正確的方向;同樣,內在的道德質量如果不借助科學與民主向外發生作用,就不可能產生經世濟用的效果,就會流于虛玄與空談。
被譽為“日本近代工業之父”的澀澤榮一,提出用孔教儒家倫理來指導經濟活動,倡導“論語加算盤”“儒家與工商管理”的經濟倫理,他主張“道德經濟合一說”及“義利兩全說”,認為“論語中有算盤,算盤中有論語”。日本現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在其所著的《東方人的經營智慧》一書中說:“日本企業家只要稍有水平的,無不熟讀《論語》和《道德經》,孔子和老子的教誨給他們的激勵和影響之巨,實例多得不勝枚舉。”孔教儒家思想除利于經濟的發展,也是引領科學進步的主要動力。孔教儒家思想提倡“明德格物”,只有在建立正確價值觀之上的科技研究,才能有偉大的科學發明興建設。像錢學森、高錕這樣優秀的科學家,無不是深受中國孔儒思想熏陶的。正因中國以孔子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在十七世紀中葉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許多重要的發明領先世界,世界上三百個發明,四分之三是由中國發明的,西方在數百年或上千年之后才有類似的發明。中國古代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和造紙四大發明,對人類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記者:您認為怎樣運用孔子教學法去開辟儒家教育的途徑?
湯恩佳:本人堅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1)能促進世界和平;(2)能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3)能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4)是中國56個民族、13億人民的精神軸心;(5)能促進中國和平統一;(6)能達致與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孔子是中國以至全人類最偉大的教育家,二千多年前,已提供了完整的課程內容,為現代教育家、心理學家提供了理論基礎。孔子設“杏壇”講學,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提倡“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開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門課程,以“文、行、忠、信”四種教法,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發展學生的六育:德、智、體、羣、美、靈。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H.E.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卻不知道早二千多年前孔子已說過:“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早已認識到人類的智能和知識是“多元化”的,從學習詩經和禮樂可以啟發出來的。孔子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即相當于現代教育的“知識、技能、價值、態度”。
孔子分析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優劣長短,“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內容,達至最佳的教育效果。朱熹說:“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而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這正是現今所謂的“一個學生也不放棄。”現今提倡老師對“教與學”要有“熱忱”,孔子二千多年前已說過了:“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至于求學的動機,孔子以修身明理為本,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近代教育心理學家維谷斯基提出的“學習發展邊沿區”的理論,由淺入深,由近而遠去探究新知識,實在是演繹自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予一以貫之”。現代的“先天后天”教育理念,亦出自孔子的“眭相近也,習相遠也”。
現今流行批判陛思維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實源于孔子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還有那些所謂“探索學習”方法,孔子亦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切問而近思”“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現在的“儕輩支持”及“互相觀課”,亦源自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至于學習態度和方法,孔子更肯定了“業精于勤而荒于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知之為知之,不知之為不知,是知也”。孔子很早已提倡“終身學習”,他自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亦主張“愉快學習”,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很早已實行啟發學生自學的能力,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這大前提后,孔子補充:“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中,舉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