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李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人類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文化”一說最早見于《易傳》,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說,文化一旦形成,就能發揮“化人”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儒家把“中庸”和“仁禮”思想引入中國茶文化,主張通過飲茶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氛圍,增進彼此友誼;通過飲茶可以自省、省人,以此來加強彼此理解,促進和諧。儒家認為中庸是處理一切事情的原則和標準,并從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反觀茶文化,從采茶、制茶、煮茶、點差、泡茶、品飲等一整套茶事活動中,無一不滲透著和的思想。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在互相交融與沖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正在經受嚴酷的挑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為此做出努力,為此,我們采訪了北京市朝陽區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會員部部長、黨支部書記中國儒商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馬鳳婷女士。
記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什么對茶文化情有獨鐘?
馬鳳亭:我們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茶與禮是和我們老百姓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精神層面的需求、對禮的重視也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繼承和發揚茶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從我個人來講,我也是最早接觸到茶,由茶白手起家,從一個商人,到現在完成了成為茶文化傳承者的蛻變。
那個時候確實是為了生計才投身茶業,畢竟在當時茶業真的很賺錢,我是那種一旦下決心去做,就一定要做好的人,1989年我在垡頭開了第一家古香古色的茶店,但真正改變我人生際遇的,還有一段這樣故事,有一年茶博會認識了一位外地老板,他當時帶來了一火車皮的茶過來,但是剛到北京就病倒了,我就順便買了藥照顧了他幾天,等他好了以后,就把剩下的大約300箱的茶交給我,讓我來銷售,他說相信我的人品,每次賣完茶再付給他錢就行,后來他們廠解散過,新廠長上任之后,我還是一分不少地按時付錢,他們覺得我有誠信,也不斷給我介紹貨源,從此以后我的茶門就徹底打開了。
記者:做茶商跟做其他生意有什么不同?茶店的經營秘訣有哪些?
馬鳳亭:我除了開茶店,也做企業,到現在我在通州還有一個北京騰達基業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2005年,在朋友的幫助下,在通州買了20畝地,開了工廠,對于經營企業,我真是一頭霧水,在管理方面由于經驗不足總出問題,企業很難做,很多事情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我覺得還是做茶更舒服一些,于是又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茶店上,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了4家連鎖店。關于經營秘訣,我覺得沒什么秘訣,我總結了4點,第一,一定是要搞清楚每批貨來源,我以前也被一些廠家騙過,所以經常自己去采茶,這樣才能保證質量,面對顧客就會有信心、有底氣;第二就是售后服務要做好、及時了解客戶的反饋信息,了解他們的需求;第三,秉承互利共贏的經營理念,堅持三方得利的原則,我們茶商承擔著溝通廠家與消費者的橋梁作用,你的茶物美價廉,消費者感到實惠又放心,自然就認可你了。第四就是服務態度,要真切地站在消費者角度,為他們著想,我在培養服務員的時候遇到很大的問題就是服務方面的,記得有一次,一位客人在店里,相中了一把紫砂壺,但不小心打碎了,當時服務員按照成本價索賠,客人也接受了,但是后來我知道以后,我批評那個服務員說,這樣是不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經營茶店一定要有胸懷,客人不過是失手打破了一個紫砂壺,我們不該讓客人承擔這個無心之失,做生意,一定不能把賺錢看得太重,有舍才會有得,就像天平的兩端,一邊是一把紫砂壺,一邊是客人的心,孰重孰輕?!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記者:茶文化對你的人生是怎樣影響的?
馬鳳亭: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符合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你看,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中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時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品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茶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化,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從我個人來講,茶對我的改變當然最明顯的就是我從一個工廠職工,到現在做一個茶商,這是最表象的改變。往深了說,其實它在不知不覺中就改變了一個人的心性,以前感覺總是為生活奔波,但我有一個好習慣,每天堅持泡茶、品茶40分鐘,這就給了我和茶獨處的時間,從精神層面上是與茶的對話,其實也是與自己的對話,當聞到滿屋的茶香,整個人安靜下來,這是一種慢生活的享受。但是種茶、飲茶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這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茶文化一定是要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內涵的,南宋詩人陸游就曾有“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的詩句,這就是茶道的一種至深的境界,我的文化水平雖然有限,也有同樣的感受,不管再忙再累再心煩,只要泡上一杯老茶,感受滿屋的茶氣,所有的煩心事就全部拋開了,心情立刻就會好起來!我們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雖然沒有明確涉及茶道,但通過對茶事的具體記錄和嚴格把握,也體現了“度”的觀念。例如論采茶“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論評茶“茶之否,存于口訣”;論沸水,一沸不用,三沸太老,而取二度恰恰相好等等,都是從恰到好處的“度”來體現中庸的基本內涵。中國歷史上,無論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都講究“精華均分”。好的東西,共同創造,也共同享受。從自然觀念講,飲茶環境要調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藝手段既要與自然環境協調,也要與人事、茶人個性相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記者:除了對你本心的一個影響之外,茶文化對于你在社會上為人處世的影響在哪里?
馬鳳亭:其實這就體現在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了,我自從加入北京市女企業家協會以來,擔任副會長、會員部部長、黨支部書記,算是身兼數職吧,自我擔任會員部部長以來,為協會發展會員近100人,而且每位會員我都深入接觸了解、走訪、審核過,不斷地吸收優秀的女企業家加入進來,并且既來之則安之,我的理念就是堅持資源共享,協會就是一個大家庭,要讓新會員感受協會的溫暖。協會從原先的30人到現在的300多人,她們每個人我都很熟悉。
另外一點就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是儉、清、和、敬、靜,即廉儉樸實,心地純潔,和睦相處,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這種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已達2000多年,歷來作為我國人民待人處世的基本準則,這也是我一直在堅持的,我從茶業這二十多年來,一直有在照顧7位老人,這7位老人都曾幫助過我,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回報給他們的是親情,他們有的是孤寡老人,自然要多接濟一下,也有的是有美滿的家庭的,物質上根本不缺什么,但有一點是所有老人都缺少的,那就是子女的陪伴,所以在這一方面,我真的把他們也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精神上的陪伴、物質上的資助,他們也真的把我當作依靠,二十年如一日地照顧7位老人,說實話,真的很累,負擔也很大,但一想到他們會在家盼著你來,就像在盼自己的孩子一樣,你陪他們聊聊天,他們就會感到很滿足,這個時候,我的心里也會很幸福,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成了互相的依靠。我們總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這樣吧。
聞茶道 知仁禮
記者: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博大精深,但現在的人往往都不重視,你要怎樣來推廣茶文化?
馬鳳亭: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化并不適應現代的經濟社會,其實這是錯的習總書記就強調說“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你看我們茶商就是很好的例子,茶文化是不能當飯吃的,反過來講,只有急功近利地賺錢也是不行的,這二者有機的結合就是我現在的狀態。
APEC會議期間,墨西哥農業部部長曾經到我店里來考察,墨西哥是盛產咖啡的,我就講起來茶的起源,喝茶對人的身體的好處,然后講到紫砂壺,講到茶文化,部長是很有興趣的,原本計劃40分鐘的考察時間也一拖再拖,我們暢談了3個小時20分鐘,部長對我們的茶文化很感興趣,這也給我很大的信心,連一個老外都能夠對我們的文化這么著迷,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更該好好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了呢?后來我還跟一群年輕人聊過,現在的年輕人沒幾個懂得喝茶的,但是那天我就給他們泡了一壺茶,就給他們講茶道中的禮,這是他們現在缺少的、并且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定會用到的禮儀,從喝茶到待人接物,這其中的微妙的聯系,他們都聽得津津有味,你看,當他們一旦知道茶文化的對他們的人生價值影響以后,他們馬上就愿意去學習,這就說明,我們的很多優秀文化的消亡,并不在于它不好,而是沒有再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了,我們推廣茶文化并不把茶賣出去就行了,還要教給客人怎么泡、怎么品,時不時組織一下公開課,這都是很受歡迎的。
傳承發揚 厚德載物
記者:加入儒商協會之后,你有什么新的愿景?
馬鳳亭:唐代劉貞亮講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驅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嘗滋味,以茶可道,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樹禮仁。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樹禮仁四德就是講要發揮中庸原則,協調人際關系。儒家思想貫串于茶文化之中,始終居于核心地位,并深深地影響著茶文化發展。中國茶文化是一個雅俗并存、紛繁多樣的復雜體系。基本精神就是指在這個體系中能夠反映體系文化特征、有利于茶文化傳承發展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天人合一的科學理念,也有尚中貴和的基本精神和厚生愛民的人文傳統。理解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價值核心,對于人們把握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理念,發揮中國茶文化的人文教育作用以及推動中華茶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加入儒商協會也是想跟這些秉承儒家思想、從傳統文化立身立業的優秀企業家學習,一來能夠提高自身修養,二來就是和大家一起傳承優秀的古典文化,也更好地發展和推廣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