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戰亂,越國上將軍范蠡棄官隱居于寧波東錢湖的陶公山。他致力于商貿經營,不久就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范蠡的經商成功,取決于他的“計然之術”——商貿活動必須要與自然界的發展變化相適應,要遵循客觀規律。他運用樸素的辨證思維,把政治、軍事知識靈活地運用于經營之道,創立了“贏縮轉化”的經商理念,信奉“貴上極則反賤,賤上極則反貴”,與一般商人反向運作。可以說,范蠡是寧波儒商文化最早的代表人物。
對寧波儒商文化具有重大影響的另一個人物,是北宋時期曾任鄞縣縣令的王安石。王安石極力鼓勵中小商人自主經營,推出“商稅錢不滿30文者免征”的政策,提出“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義也”的務實觀念,對當時朱熹理學所倡導的“商為末務”、“恥言財利”觀念提出了大膽的挑戰。這對以務實為本的儒商文化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范蠡、王安石這兩位“外來人口”,以他們深邃的文化功力,破解了寧波的商貿文化,使得這片土地“商意”濃濃,再經后來者楊適、樓郁、王陽明、黃宗羲的不斷鋪張衍滋,才使具有高品位的巨賈輩出。
求真而務實的寧波商人,不拘泥于傳統封建理學的言義、言理、不言利的舊觀念,把義與利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完全符合甬籍先賢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學說。他們又信奉謀利而不忘義,謀利就是為了義,有了利才能真正實現義。否則,空談義,不謀利,于事無益,于家無補,一切徒勞。包玉剛、邵逸夫、趙安中等“寧波幫”人士回饋故鄉無私捐助,即為印證。
寧波商人知書明理,通情達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他們為人處世禮讓三先,輕易不與人爭斗,給人以謙恭、儒雅的良好形象。在處理商務活動中,他們以理在先,遵守規矩,守德守義守信。與人相處講道理,明是非,這使得“寧波幫”商人在商務活動中,給人以信任感、可靠感,如此便使其生意不斷地做強做大。
儒商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寧波寶貴的經濟文化的基礎,更是寧波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人文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