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
現代市場營銷學有了強烈的“管理導向”,即從管理決策的角度研究營銷者(企業)的市場營銷問題。我們把市場營銷從微觀(企業)、宏觀兩個方面的管理來研究分析,借用中國傳統的市場管理思想“宏觀管理的治國學”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兩方面的思想分析,以實現古為今用的現實意義。
一、宏觀管理的治國學
(一)“順道”
宏觀管理的治國學,“順道”一詞屬于主觀范疇的“道”,是指客觀經濟規律,又稱為“則”、“常”,意思是指管理要順應客觀規律。
《管子》認為自然界和社會都有自身的運動規律,“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管子·形勢》)。社會活動,如農業生產,人事,財用,貨幣,治理農村和城市都有“軌”可循,“不通于軌數而欲為國,不可”(《管子·山國軌》)。人們要取得自己行為的成功,必須順乎萬物之“軌”,萬物按自身之“軌”運行,對于人毫不講情面,“萬物之于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你的行為順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業就會“有其功”,“雖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對你也必“違之”,你必“懷其兇”,“雖成必敗”,“不可復振也”(《管子·形勢》)。這是社會自發的經濟活動,他認為國家應順其自然,少加干預,“故善者因之”,須順應客觀規律。現代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發展自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國家要宏觀調控,保護地球,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發展。
(二)重人
“重人”是中國傳統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歸離。要奪取天下,治好國家,辦成事業,人是第一位的,我國歷來講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得民是治國之本,欲得民先必為謀利。《管子》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國家必須“令順民心”,從民所欲,去民所惡,乃為“政之寶”(《管子·牧民》)。因此,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眾心所歸,方能群才薈萃,故《管子》把從事變革事業,注重經濟建設,為人民辦實事,視為聚攏優秀人才的先決條件,叫做“德以合人”(《管子·五輔》),“人以德使”(《管子·樞言》)。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需要的是人才,因此,我國大中型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做到“求賢若渴”,能否得賢能之助,關系到企業的興衰和事業的成敗。
(三)守信
治國要守信,辦企業要守信,辦一切事業都要守信。信譽是人類社會人們之間建立穩定關系的基礎,是國家興旺和事業成功的保證。治理國家,言而無信,政策多變,出爾反爾,從來是大忌,故《管子》十分強調取信于民,提出國家行政應該遵循一條重要原則:“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言而不可復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復,行而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管子·形勢》)。因此,企業的發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必須從商品質量、價格、交貨期,以至借貸往來,都要講究一個“信”字。我國歷來有提倡“誠賈”的傳統,商而不誠,茍取一時,終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業信譽度高的人。企業形象的塑造,知名度、美譽度的提高,唯一的途徑,就是對顧客負責,誠實守信,使“顧客讓渡價值”最大化,最終才能提高顧客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