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張立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讀書者說】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扛鼎之作
——讀《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
作者:張立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文化是當今哲學關注的熱點,文化問題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途上,文化自信是具有引領意義的綱領和信念,也是富有前景的追求和展望。年高德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陳先達先生近年來在文化問題上發表了一系列精彩論述,《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以下簡稱《文化自信》)正是基于這些論述的皇皇之作。
《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陳先達 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問題,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理論和方法,正確處理古今中外的關系。基于這樣的思想構架,《文化自信》從宏觀層面的思考出發,集中在中觀層面上,并對微觀層面有所涉獵。對文化及其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和一般性思考,屬于宏觀層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等議題的思考,屬于中觀層面;對是否可以“尊孔讀經”等問題的思考,屬于微觀層面。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探究相互結合乃至交融,使得《文化自信》既有博大精深的品質,又有細微之處的關懷,遠近兼顧,剛柔相濟。
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文化決定論,這是《文化自信》的理論出發點。對文化的定義與功能的闡發,對文化的本質與基本形態的分析,對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關系的把握,都應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文化問題何以成為現時代的熱點不可能從文化本身得到解釋,當代人類困境不能簡單歸結為文化危機,西方社會也不可能依靠東方文化擺脫危機,因為西方的問題在根本上是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危機。強調物質生產方式對精神生產的制約性,絲毫不會否認文化作為“保持社會穩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的重要意義,不能削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不會忽視建立文化強國的迫切性,而是突出表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單純是一個文化問題,必須依靠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絕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的閉關鎖國或拒絕文化交流,當代中國是當代世界語境中的中國,一如當代世界是中國于其中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世界。陳先生不贊成“東方文化主導論”,更不同意中西“文化沖突論”,中國文化自信的重建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自信》熔文史哲于一爐,富有哲學的崇高、史學的深邃和文學的優美。在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時,陳先生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闡明民族復興與民族文化復興的內在關聯,認為必須保持中國傳統文化滾滾向前的機制。陳先生對文化自信的闡述是歷史的,論證是哲學的,語言是文學的,讀者不妨把《文化自信》同時作為史學著作、哲學著作和理論隨筆來對待,先是扼腕沉思,而后擊節稱賞。
文化離不開人的創造,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與對歷史上文化經典和文化名人的崇敬是分不開的,新形勢下的文化自信也在召喚和培育“既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又具有創造性”的文化名人。“我們不要害怕文化名人,我們不是名人太多,而是名人太少”。陳先生所說的“名人”,不是單純沉浸于個人興趣愛好中、自娛自樂的思想者和作家,而是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和手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承擔著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歷史使命,思想自由與責任不可分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時代是一個能夠產生也應該產生偉大思想家和理論家的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定能大有作為。
《文化自信》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扛鼎之作,直面理論疑點、難點和現實生活中的焦點問題,一定程度上奏響了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黃鐘大呂”,具有辭典的意味、教科書的性質和研究指南的功能。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07日 16版)
(責任編輯王小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