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葉小文
每個人都想成為更優秀的人才,都想有更大的作為。要想優秀起來,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提高,好了更好,“牛”中更“牛”,排名靠前,創優爭先。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段話,古人繞過來繞過去,就是想說一個道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以“孝”文化為起步。由孝而忠。愛鄉方能愛國,盡孝常常盡忠。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孝,其實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孝的本質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孝文化所倡導的“善事雙親”“敬養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僅要求我們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關愛他人的生命,從而擴展為對上孝敬、對下孝慈、對親友孝悌、對國家孝忠,將“親其親、長其長”的家人之孝升華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的大愛。孝的本質之二是“敬畏”。人不應敬畏鬼神,但不能沒有敬畏之心。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長輩、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終追遠,直至始祖”。如果說金錢、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倫道德,誘使民德“變薄”,那么,“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
在中國,無論社會變遷滄海桑田,不管鄉野小農高官巨賈,人皆知“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規則,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訓,傳承著敬老愛幼、仁親孝悌的美德。
齊家。習近平總書記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小家”,連著“大家”,關乎“國家”。“家”,往里看,連著個人——“修身”方能“齊家”;往外看,連著“天下”,連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
齊家,以“年”文化最濃烈。回家過年,是中國人文化認同的象征,是對自己文化記憶的頑強保留,也是對家庭、親情等重要文化價值的堅定守候。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和文化認同,一到過年就濃烈釋放,年復一年可代代相傳。
回家過年,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高速路、高鐵、大飛機……過年時的春運客流量竟達三十多億人次。也就是說,中國一到過年,在中國搬運的人次就達地球上人數的一半。望著人頭攢動的機場、車站和冒著寒風、排成長龍的購票隊伍,你會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動。還有哪一種文化能夠一年一度調動起如此浩大的千軍萬馬?能夠凸顯故鄉和家庭如此強大的親和力?一部世界史,四大古文明,為何唯有中華文明延續到今不曾中斷,歷經蹉跎不掩輝煌?我想原因之一,就因為中華民族有著這種最為頑強的文化記憶,最為深沉的文化認同。這是樹根對泥土的眷戀,是水滴對大海的擁抱。盡管全球化進程使許多東西化解,但回家過年的執著,顯示著中國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的永不化解。盡管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許多傳統決裂,回家過年的傳統永不消融。
回家過年。家,是為我們心靈“給力”的、濃得化不開的“情感結”;年,是為我們民族的年輪增添縝密和厚度的、生生不息的“同心結”;而“年文化”,則是牽動著我們這個大“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促我們同心同德同奮斗的“中國結”。
治國。在中國,說不完道不盡的,是家國情懷。有多少名言警句信手可以拈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靑”(文天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家國,在中國人心中,總是一股“沛乎塞蒼冥”的浩然正氣。
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后,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如此,每個中國人短暫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恒與深沉的無限之中,匯集成永續發展永葆青春的動力。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深愛著腳下的土地。”“家”在“國”中卿卿我我,“國”在“家”中生生不息。
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舉一“國”之力,也是盡一“家”之責。習近平總書記說,“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家庭夢才能夢想成真。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革命戰爭年代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都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家國情懷。廣大家庭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我們4億多家庭、13億多人民的智慧和熱情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事萬物。歸結到一點,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從我做起,玉汝于成。(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葉小文)
(責任編輯 王小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