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方俊吉
“文化”(Culture)是族群為追求生存與發展,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經長期共同努力所創造、經營,而綜合展現于日常生活上的成果。它包涵了:食、衣、住、行、育樂、政治、經濟、學術、宗教、藝術…等,內容與表現的形式。換言之,“文化”兼具了“精神文明”(Spiritual civilization) 與“物質文明”(Material civilization)兩方面的成就。對族群而言,“文化”代表著群體社會生活的“格調”。“族群文化”的良窳,不止決定著人們生活的質量,甚至于關系著族群的盛衰及存亡。“企業”是由“企業主”與“員工”所組合而成的群體。所謂“企業文化”的形塑,除了“辦公處所、生產場域、機具”等硬設備及布置之因素外,企業主的“創業宗旨”、“發展方針”、“前瞻視野”,與成員的“組織、管理”模式、“研發、產銷、客服”之策略,以及員工的“向心力”、“敬業精神”等,無一不是決定“企業文化”優劣的重要支柱。“企業文化”非但影響著整體企業的“形象”,左右其社會的“信賴度”,同時,也是決定企業經營的成敗,及其能否永
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是故,不論任何企業,建構其優質的“企業文化”,確實是一件刻不容緩的要務。
一、所謂“儒商”文化的孕育與衰微
中華民族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更創造了豐富而優秀的文化內涵。自西周初期,周公制禮作樂,開始奠定了中華文化注重“人文精神”特質的基礎。其后,孔子、孟子起而紹承堯、舜以降,至于周公之古昔圣哲的智慧與經驗加以光大,而建構了以“人”為本,并教導世人在生活中體現“倫理”、“道德”的“儒家”學術思想體系。兩千多年來,儒家的學術思想,已然成為中華文化與學術的主流核心。在此優良文化的熏陶下,中國傳統的商家、企業,長久以來,多能秉持儒家所倡:“誠信為本”、“見利思義”、“取之有道”、“和為貴”…等,“務本尚德”之精神。于是,在商貿的行為中,多普遍標榜:“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一諾千金”、“和氣生財”…等精神特色。無形中,孕育出所謂“儒商”優良的傳統文化。
然而,中國由于長期在封建的體制下“閉關自守”,乃形成了“安于現實”而不思“與時俱進”的心態,導致近代以來嚴重的官僚腐敗,國家積弱不振。放眼西方,自十八世紀中葉的所謂“工業革命”之后,生產技術與產能突飛猛進,從而也突顯了注重“速度”與“效率”的精神,部份國家也隨之而大幅提升其國力。于是,企圖拓展其勢力,積極向海外擴張。隨著海上霸權的延伸,而入侵東方諸多的國家。當此之際,閉關自守的泱泱中華,經歷了十九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之后,長久以來所存在“唯我獨尊”的心態,一夕之間,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所粉碎,連帶著民族的自信心也遭受重創。加之以,1919年,由青年學生所發動,名為“救亡圖存”的所謂“五四運動”,高舉著所謂“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與“賽先生”("Science"“科學”)的大旗,將兩千多年來,儒家所倡導,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民族優良“人文精神”特質,視為迂腐、落伍而大加撻伐。此一排斥傳統優良文化的舉措,甚至于扭曲發展,而惡化成為“崇洋、媚外”的社會病態心理。經此一而再的重大沖擊,中國的工商企業界一向所傳承的優良“儒商”精神,也難免在西方資本家“急功近利”、“見利忘義”及“壟斷獨霸”等思維的洶涌暗潮下,隨波逐流,確實令人感慨。
不論個人或群體,“唯我獨尊”的心態固不可取,然而,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信,甚至于崇洋、媚外,則是十分可悲且危險的。持平而論,所謂“傳統文化”,雖不盡然都屬優良而值得珍惜者,然“傳統文化”中“優良的特質”,乃維系民族精神與命脈的重要基因之一,無論如何,絕對不容許有絲毫的扭曲與損傷。
二、讓工商企業永續發展之關鍵
無庸置疑的,健康而合理的“文化”發展,應該是由“精神文明”引領著“物質文明”均衡地進展。然而,放眼當前,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連帶著,國際間的交通往來也日益頻繁,不同文化相互沖擊、融匯的現象,也日漸明顯。我們并不否認,科技的進步,委實提供了世人物質生活上,許許多多的便捷與舒適。然而,人們若一昧地陷溺于物質的享受,則難免造成過度依賴“科技”,而偏執于“物質文明”的發展,其結果,“精神文明”的維系與發展,也就難免相對地被輕忽了。身處于“科技至上”、“財經第一”,而“價值觀”混淆、“道德標準”漸趨低落之文化“失衡”發展的時代,有遠見的企業家,唯有重拾儒家的優良人文精神,而積極落實下列諸事,以建構其優質的“企業文化”,始能讓其企業屹立不搖而永續發展:
(一)秉持“人本”思想,以奠定優質“企業文化”之根基
所謂“人本”思想,即面對一切問題,都以“人”的問題為根本問題來思考。在人類的世界里,以“人”的問題為根本的思維,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中庸》載:“哀公問政。子曰:‘…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天下事,的確沒有比國政更為繁復者�?鬃又毖�,繁復如國政大事,其成敗的關鍵乃在于“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國政之外,人世間其它的種事物,又有哪一件不是由“人”所思考、創作、操控的?難怪有人說:“‘計算機’再厲害,還不是‘人腦’所創造的。”又說:“科技的創新,永遠來自于人性。”一點也不夸張。企業的興衰成敗,其根本當然也在于“人”。職是,任何一位有抱負、有遠見的企業家,除了必須積極凝聚并強化其內部所有人員的“忠誠度”、“向心力”及“敬業精神”外,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其產品的研發、設計等,是否具“人性化”,更不可忽略外在客戶的“信賴度”,與社會大眾對“企業形象”的觀感。因為這些關乎“人”的問題,無一不是決定企業發展與存亡最根本的要素。
(二)崇尚“倫理”與“道德”,以建構企業之“精神支柱”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之所以有別于禽獸,關鍵在于:人除了“與生俱來”有其“善根性”之外,人還懂得“倫理”,也能體現“道德”行為。它代表著“人”的“尊嚴”,也是決定“人格”高下之所在。簡單地說,“倫理”是人與人之間“長幼尊卑、親疏遠近”的關系定位。《中庸》載:“子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世人稱之為“五倫”。“道德”則是用以維系人際關系,及處理周遭事務的言行作為之“準則”�!洞髮W》載:“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些所謂“仁”、“敬”、“孝”、“慈”、“信”等“德目”,即儒家所倡導,用以維系人際關系的各種言行準則。人類倘若欠缺“倫理”觀念與“道德”行為,必然造成所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嚴重混亂,甚而導至國家覆亡的后果。職是,任何企業主,如能“以身作則”,并積極勉勵員工崇尚“倫理”、落實“道德”,非但得以強化員工的“忠誠度”,激發其“敬業精神”與“工作熱忱”,同時,也能凝聚他們的“向心力”及“榮辱與共”之心理,更能增進客戶對企業的“信賴度”,提升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讓企業屹立不搖,誠可謂“一舉多得”。
(三)堅守“見利思義”的理念,作為企業“經營策略”之前提:
“義”者,宜也。指人的言行作為都能合乎情、理、法之謂也。簡單地說,凡事能做到恰如其份,恰到好處,即是達到“義”的境地。“利”則有:求一己、一時的“私利”,與謀國家、社會群體長遠之福澤的“公利”之分。對商家、企業而言,“將本求利”,乃天經地義之事,誠無可厚菲。但如果企業主利欲熏心,而利用不正當的手法,企圖一時一己的不當利益,甚或,采極端的手段而“殺雞取卵”,或許能一時僥幸得逞,然,終究還是會被社會大眾所識破而唾棄。因此,孔子訓勉弟子當知“見利思義”。商家、企業倘能摒棄各種不正當的手段,而以“見利思義”為“經營策略”之前提,必然能廣為客戶及社會群眾所信賴及肯定,更得以讓企業長久屹立、發展。
(四)懷抱“民胞物與”的胸襟,落實“生態關懷”及“環境保護”
“人本”固乃儒家之基本思想,然儒家并未忘忽我們所賴以存活的環境,以及跟人類一起存活于世的其它萬物。因而,儒家鼓勵人們要時時懷抱“民胞物與”的胸襟,以落實“生態關懷”及“環境保護”之事。畢竟,地球只有一個,資源有耗盡之時。北宋、張載的〈西銘〉開宗明義說:“干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謂:人與萬物同為天地所創造、養護而存活、成長的。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理應如兄弟般的相互照顧、扶持,進而將此愛心擴大到所有的萬物,以臻于萬物“共存共榮”的境界。這也就是《周易‧坤卦》“象傳”所說:“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道理。無奈,時下,常有不肖廠商,為一己之私,或圖一時方便,或貪眼前暴利,而做出破壞環境,戕賊生態,甚至于危害人類健康之事。這非但違反法令,亦天理所不容。一旦被察覺,必為社會所唾棄,而永難翻身,甚至家毀人亡。孔子不就訓誡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良知的企業家,又豈能不慎?
(五)體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之理,知所回饋員工及社會
人類乃群居動物之一,單憑一己之力,要存活于天地間,確實不易。人世間必須分工協力,才得以共存共榮,理甚淺白。孟子曾說:“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兩千一百多年后,法國大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1870)在其膾炙人口的作品《三劍客》("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中,也提出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么一句廣為后世所傳頌的至理名言,堪稱“異曲同工”之妙。然則,任何一家 企業的存在與發展,除了必須依靠全體員工的通力合作外,當然,也需仰賴眾多顧客及社會群體的支持。是故,企業家倘若不思將獲利分享全體員工,并進一步回饋于社會,則難免遭員工或社會群體所唾棄。
(六)開展遠大的“國際視野”,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近百年來,由于科技的急遽發展,而帶動了信息、交通…等的快速進展,除無形中壓縮了人們的空間距離,使人際乃至于國際間,往來的速度加快,頻率增高外,同時,也明顯使人們的生活步調加快。當此之際,不僅激發了世人對于全球事務“休戚與共”的意識,面對各種問題的思維,也逐漸突破往昔疆界藩籬之局限。所謂“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于焉形成,“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趨勢,已然成為無法抵擋的潮流。身處于如此高速進展的時代,國際間各種競爭也日趨激烈。工商企業界,不論在產品的研發、設計,營運的策略,乃至,企業的組織與管理的模式…等層面,都必須能展現其開闊的“視野”,隨時關注國際發展的“脈動”,進而,從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不足,讓自家企業的發展成為全球的標竿。
(七)弘揚“日新又新”的前瞻精神,讓企業的腳步“與時俱進”
《大學》載: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古昔商湯在其浴缸上所銘刻,用以自我惕勵,無論是立身或處世,都要能“革新再革新”,精進再精進。就企業而言,當然也不例外。除了要展現其開闊的視野外,也必須隨時掌握時代的脈動,發揮“日新又新”的精神,精進再精進,讓企業的腳步“與時俱進”。孔子曾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尤其,這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計算機”(或稱“計算器”"computer")的普遍被應用,已明顯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與處事的方法,甚至于日常生活行為的取向。如今,我們已然身處于,知識與信息爆炸的所謂“E世代”("Elec–tronic Generation"),面對著日新月異的諸多“
結 語:
長久以來,儒家的學術思想,不僅被世人引以為立身處世之圭臬,其精神更廣泛地被應用在政治、教育,甚至于文藝、經濟…等方面,也確實都能發揮直接而有效的指導功能。如前所言,由于傳統中國的工商界,大多能秉持儒家“務本尚德”、“見利思義”及“民胞物與”…等精神,而形塑成功所謂“儒商”的優質文化。如今,身處于科技、交通快速進展,而整體文化發展“失衡”的時代,有遠見、有抱負的企業家,除了應該具有“長遠”而“宏觀”的視野,與“前瞻”的思維外,更須積極體現儒家優良的“人文精神”,作為建構其優質“企業文化”的核心,藉以凝聚員工的向心力、敬業精神,提升公司、集團的形象及社會的信賴度,以強化其競爭力,并積蓄企業永續發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