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王殿卿
人們對董仲舒的歷史定位與評價多有議論。有人說他的“獨尊儒術”“三綱五常”為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誤導了中國;有人認為他從“焚書坑儒”的“火堆”中救出了儒學,對于中國長期的統一、穩定、發展、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這兩種觀點,其實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歷史文化觀。
這一重要論述,闡述的正是當今時代我們應該堅持的歷史文化觀。堅持這一歷史文化觀,就要辯證處理好五個關系。
精華與糟粕。對待中華歷史文化包括儒家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華歷史文化總體上看是精華多于糟粕的優秀歷史文化。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自尊與自信,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
批判與繼承。對待中華歷史文化,要批判地繼承。批判是手段,繼承是目的,兩者不能顛倒,不能只有批判沒有繼承。而今,要立字當頭、建設為主。對于歷史文化,批判的武器是需要的,但不當的批判會付出沉重的歷史代價。
文化與政治。作為一種政治文化,意識形態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雖然它反映特定階級的文化主張,但也決不可能脫離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不可能“揪著自己頭發”離開自己本土的歷史文化。不能簡單地把中華歷史文化貼上“皇權專制”的標簽。
動力與阻力。以儒學為主干的中華歷史文化究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動力還是阻力?中國近代的落后使阻力論逐步成為主導,很多問題都歸罪于儒家思想。實踐證明,這樣的認識是不客觀的。1984年,
本土與外來。任何一種外來文化,不論其如何高明,若不實現“本土化”,就會水土不服,難以生存與發展。(文章來源:《人民日報》,作者系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