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韓星
一、家庭倫理與家庭和諧
家庭是指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齊家就是整頓管理家事,儒家的齊家之道就是整治家庭、管理家族之道。具體講就是說一個主持家政的人要在自己修身的基礎上以德行影響、感化和轉化自己的家庭,使整個家庭的成員都以自己為榜樣,上行下效,修道立德,共同建設道德人家、詩禮之家。《大學》對此有經典的論述,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強調“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以修身為本,在修身之本確立后家、國、天下并舉,而家居于首位,這說明在修身之后由個體向社會展開的首要環節就是齊家。因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國與天下只是家的放大,各種社會關系也不過是家庭關系的延伸與放大。因此,家庭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儒家傳統的齊家之道是通過家庭倫理得以實現的。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由父子、夫婦、兄弟三重倫理關系組成。《周易·序卦》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
夫婦關系是人倫確立的第一大事。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存在與發展,是因為有夫婦。鄭玄注《周禮·小司徒》“上地家七人”云:“有夫有婦,然后為家。”夫婦的共同生活是組成家庭的基本條件,它直接影響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安定和風教的淳樸,所以《易經·序卦下》云:“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夫婦之道要維持長久,一個家庭才能得以維持。夫婦感情是特別的一種感情,青年男女從陌生到相識到成為一家人,相親相伴隨一生全賴感情和道德維系。因為夫婦沒有血緣的自然親情,差別又很大,要終身相守實在是非常的不容易。古人認為天地合而后萬物興,夫婦關系原本是合二姓之好,上以嗣宗廟,下以繼后世。夫婦之倫關鍵是一個“情”字,如果沒有特別的感情維系其間,輕則吵架打架,重則動輒離婚,造成父母孝道不能盡,子女教養不能行,直接影響到父子一倫,間接影響到君臣、朋友之倫。如果象現代西方人倡導性自由,一切禮儀廉恥道喪,家庭慘變,子女遭殃,社會失序。所以《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指出:“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儒家認為夫婦關系除了情感還在禮敬,相愛如膠漆,相敬如賓客是傳統夫婦的理想關系。《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處理好夫婦關系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內容。《白虎通》云:“妻者齊也,與夫齊體。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一也。”又云:“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婦者服也,以禮屈服。”“夫扶妻齊”首在丈夫以道義接扶妻子,而妻子則要以禮儀服從丈夫。這在今天可以說就是夫妻雙方互相合作,共建家庭和諧的意思。《幼學瓊林·夫婦》:“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人生偶以夫婦。陰陽和而后雨澤降,夫婦和而后家道成。”夫妻和睦相處,才能使家中井然有序,生活美好。
父子關系為人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縱向延續,儒家家庭倫理規范是“父慈子孝。”“慈”的基本含義是愛。《說文》曰:“慈,愛也。從心,茲聲。”《禮記·曲禮上》:“慈者,篤愛之名。”父母對于兒女的慈愛是順應人的自然感情的,愛子之情,人人共有。但是,要兒女孝敬父母則是逆著人感情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諺語有云:“養子才知父母恩”,即在家庭倫理中,所缺乏的、難以做到往往不是“慈”,而是子女對父母的“孝”,于是儒家特別強調“孝”。《說文•老部》:“孝,善事奉父母者。”善于事奉父母為孝,孝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被認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發點,是“德之本”、“仁之實”、“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的起源很早,古代圣王之一大舜就是一位大孝子,后來被作為《二十四孝》之首。孔子編訂的《詩經·小雅》就有這樣動人的詩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哺育我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便是父母。孝的源泉是愛,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是人類最樸素、最自然的感情。《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從基于自然性血緣關系的原初情感,進而賦予了“孝文化”豐富而具體的內涵和意蘊,尤其是從先秦流傳至今的《孝經》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國歷代的家庭道德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孔子講“孝”,首先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認為孝敬父母要發自內心,真心實意。“孝”要贍養父母,給他們基本的物質生活的滿足,更重要的是要“敬”,讓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道的根本不在于僅僅贍養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發自內心的尊敬。沒有孝心,僅僅是被動地盡贍養責任,那所謂的飼養家禽牲畜沒有什么區別了。孔子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孝道的精神本質是“敬”,那么如何表達出這種“敬”呢?這就是侍奉父母要以禮而行,按照禮來作。古代禮儀很多,對待父母最大的是三個方面:就是孔子在《論語·為政》所說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后,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孔子講孝道不是愚孝,他還提出“幾諫”的原則。《論語·里仁》載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家庭中的兄弟關系倫理規范是“兄友弟恭”,即兄長要關心愛護自己的弟妹,而為弟妹者要尊敬順從兄長。“友”的含義有友好、友善、友愛、關心、愛護,是兄對弟而言的道德要求。而弟對兄而言的道德要求是“悌”。“悌”又作“弟”,《說文•老部》:“悌,善兄弟也。”賈誼《新書·道術》:“弟敬愛兄謂之悌。”說明“悌”就是要敬愛兄長,其實也包括了姊妹之間。中國古代家庭兄弟姐妹很多,同宗共源,血脈相連,古人有鑒于彼此的血緣之親而比喻為手足同胞。但是,兄弟關系也是傳統家庭中最容易發生矛盾的人倫關系,兄弟之間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往往會為了爭權奪利而鬩于墻,乃至干戈相間。歷代皇廷上兄弟之間為爭奪皇位而互相殘殺的事情屢見不鮮,所以傳統的家庭教育從小就教育兄弟姊妹間共同努力營造互助互愛,和睦融洽的家庭溫暖氣氛。孔子要求做到“兄弟怡怡”(《論語·子路》),即兄弟之間和睦相處。荀子則明確地規定:“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拙而不茍。”(《荀子•君道》)作為兄長,應當愛護弟弟;作為弟弟,應當敬愛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既是血緣親情的自然結果,又是孝敬父母的必然要求。北齊顏之推形容兄弟關系為“分形連氣之人”,兄弟之間“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顏氏家訓·兄弟》)因此,兄弟之間就要本著這種血緣親情發展為感恩精神,相互照應、相互關心、和睦相處、禮讓無爭。兄弟之間的友愛,又可以推展到家庭之外,朋友之間也應該互敬互愛。當司馬牛因沒有兄弟而犯愁時,子夏安慰他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儒家還把“孝”與“悌”結合起來,講究“孝悌之道”。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言連用,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郭店楚簡以“孝”釋“仁”,以“孝”作為“仁”的根本特征和最高表現。《唐虞之道》說:“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孝之施,愛天下之民。禪之傳,世亡隱德。孝,
家庭倫理維護家庭的基本秩序,其目的是家庭和諧,古人云“家和萬事興”。《禮記·禮運》云:“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父子相互篤愛,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夫婦之間琴瑟之好,這就能夠實現一個家庭的美滿幸福。《易傳·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
二、齊家與治國平天下
儒家傳統的齊家之道是治理國家,平治天下的基礎,具有社會政治功能,所以儒家也提出了“家為國之本”的說法,《孟子·離婁上》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既然國之本在家,治國首先就要從治家開始,社會和諧要從家庭發端。《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有人對孔子說:“您為什么不從事政呢?”孔子說:“《尚書》說:‘孝呀!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施行于政治。’這也就是政治,不然什么才算是政治呢?”孔子告訴我們孝悌之道就是為政之道,準確地說為政之道就是孝悌之道的延伸。古代家國一體,在家孝悌,出門入仕,其基本道理是相通的,只要你做到了孝悌,以孝悌的美德與精神運用到政治上去,入仕當官,就能夠為治理好國家做出貢獻,這不就是參與了政治嗎?在這個意義上說,孝悌之道即為政之道。《論語·學而》載有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悌絕不是一個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問題,而是關系到社會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問題。在家中實行了孝弟,國家社會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這就是說,個體要在家庭中接受長幼秩序,進入社會才能接受既定的社會規則,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孝經》:“夫孝,始于事親,中
《大學》亦云:“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又云孝、悌、慈“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這就是說,孝、悌、慈是齊家之道的三大法寶,也是治國的三個法寶。一個家庭如果仁愛的話,一個國家的人都會有仁愛之心,一家禮讓的話,一個也會興起禮讓之風。這是所謂的“齊家而后治國”。《易傳·彖》曰:“正家而天下定矣。”陸機注曰:“圣人教先從家始,家正而天下化之。”
三、家教
家庭主要功能之一是教育和撫養兒童,使之長大成人,最后走上社會。從家教來講,家庭是由所有成員共同創建、共同擔負教育后代的第一所學校,父母長輩也就是子女后代的第一任管理者和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人之初”的教育設置家庭里完成的,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儒家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班昭的《女誡》、顏之推的《家訓》、司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訓》、朱伯廬的《治家格言》以及《三字經》、《千字文》等為代表的家庭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模式。如《顏氏家訓》強調了早期家庭教育的意義:“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司馬光《溫公家范》一書以儒家經典論證治國之本在于齊家的道理,同時廣泛選取歷代人物史事作為“軌范”、“儀型”,具體闡述各項道德準則和治家的方法,充分討論了家庭教育的社會意義,把“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當作關系到國家和社會興亡的大問題對待,足以說明其重視家庭教育的程度。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把對孩子品德教育放于首位,把做人作為教育之根本,認為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并從灑掃應對入手,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勉子立德、誡子自立、教子孝親、訓子節儉等一系列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其目的是培育孩子成為一個有良知、懂孝道、能自立、有責任心的堂堂正正的人。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更明確小學的任務,就是“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在年屆70時寫了《戒子益恩書》一文,希望兒子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他說:“咨爾煢煢一夫,曾無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鉆研勿替,敬慎威儀以近有德。顯譽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聲稱,亦有榮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諸葛亮的《戒子篇》非常有名:“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傳統家教強調父母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明末清初的理學家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規》中,提出“立家之規,正須以身作范”。傳統家教以家規、家訓、家風等形式作為規范,用家庭制度和禮法對兒童進行教育。古人常講,“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所謂家規,是指一個家庭的行為規范,一般是由一個家族遺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后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家訓一般是指家庭的前輩、長輩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與訓導。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氣、風格與風尚。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還有通過家譜、祠堂等進行。
四、齊家之道的現代傳承
傳統的齊家之道是否過時了?如果沒有過時怎么傳承?新加坡的經驗值得注意和吸取。新加坡是個國際大都會,是世界貿易、銀行、金融、媒體等的國際中心之一,又是旅游觀光的名城。英語又是社會上最通用、最流行的語言,很容易西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富裕的物質生活,但新加坡的領導人很快便發現在富有的物質生活后面所隱藏著的精神生活的空虛和文化道德上的危機。原因在于新加坡的開放政策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也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其中有許多腐朽糜爛的東西也夾裹而來,加之新加坡原來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造成了社會上人們的個人主義膨脹,家庭結構松散甚至解體,金錢至上,惟利是圖,物欲橫流,人際關系冷漠,以及吸毒、賣淫、嫖娼這些社會丑惡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青少年們,受洋化思想的侵蝕更為嚴重。新加坡大學
當今中國結果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也出現了類似新加坡的社會問題,更由于中國大陸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十年文革,問題更具有特殊性和嚴峻性,傳統大家族沒有了,幾代同堂的家庭越來越少,核心家庭也非常不穩定,離婚率上升,家庭解體和重組的頻率加快,傳統的家庭倫理難以維系家庭秩序。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重新考量家庭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通過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齊家之道,促進我們在現代化的同時又能夠保持傳統家庭倫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健康發展。對此中央領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這就從歷史講到了現實,提出了在中國文化復興中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齊家之道,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