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级-特黄毛片-特黄免费-特黄女一级毛片-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特黄三级又爽又粗又大

當前位置:首頁 >>首頁 > 文化探索正文

孔德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孔德立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與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不但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品質、精湛的專業知識,更要有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了《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講話,他指出:“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擔負起歷史重任。”習總書記號召廣大青年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對廣大青年學子肩負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提出了殷切希望,給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古代讀書人以天下蒼生為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隨著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不斷輸入,在帶來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也給中國文化植入了西方文明的價值觀念,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西方個人主義與金錢主義在中國社會上的泛濫,已經成為危及青年人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的毒瘤。大學生群體中,對于社會責任感的稟賦與擔當,主流是好的。但我們不可否認,還存在諸多問題,缺乏理想、沒有規矩、自私自利、質疑英雄、詆毀模范,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不會處理群己關系等等。這些都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大學作為最高等級的教育階段,培養的社會精英,必須承載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與人民福祉的責任。這一點毋容置疑。中華優秀文化蘊含豐富的社會責任教育思想,積極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以深厚的中華文化軟實力寄予當代大學生厚重的文化涵養與文化自覺,已經成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責任者,責其所任

今天所說的責任,在古代語境中大多用作“責”。《后漢書·楊震傳》:“崇高之位,憂重責深也。”從宋代開始,文獻里大量出現“責任”連用現象,《宋史·職官志》:“責任不專,職任廢弛”。從這些記載看,“責任”,指的是一個人的職位及與之對應的職責。位置代表權利,職責代表義務,責任即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值得注意的是,“責”除了有職責與責任的意思,還有責備、責罰、責問的含義。因此,責任亦可解釋為“責其所任”,即根據完成的任務,考量其職責,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就是沒有盡到責任。可見,“責任”一詞,其內涵應該是恪盡職守、名實相符。

“社會責任”與“責任”又有所不同。如果說責任是分內的事,那么,社會責任就是完成分內之事,還要承擔社會道義。責任屬于私德層面,社會責任屬于公德范疇。古籍中沒有“責任感”一詞,責任感是個現代詞匯。《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責任感”一詞:“自覺地把分內的事做好的心情。也說責任心。”如果說,責任是依靠外在制度規定的分內職守,那么,責任感就是憑借內心對分內之事的認可程度。只有外在的規定性,缺乏內心的自覺,既使完成職守也是勉強為之,不可長久。對于實現責任來說,內心對責任的認識程度高,行動中就會主動地想方設法盡到責任。反之,缺乏責任感,或者責任感不強,內心的自覺性就差,在行動中就不會主動完成職責,或者被動完成。換句話說,責任感就是一個人對其所承擔職責的認識程度及其踐行的自覺性。可見,責任感的有無、強弱實則關系到事業的成敗。那么,社會責任感就是一個人對其所承擔的社會道義的認識程度及其踐行的自覺性。

一般來說,大學生最基本的分內之事就是完成學業,完成學業就是他們的責任。但由于大學生是社會上的精英群體,他們的品德、學識不但決定了他們的未來,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所以,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大學階段的學業教育、局限于大學生的個人發展,更要放眼未來,立足長遠,他們的責任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北宋張載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是古代士人社會責任感的宣言。

二、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們的高等教育培育了大量優秀的畢業生,在各個領域涌現出許多模范。但總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們:人才培養的數量與拔尖創新人才之間的比例懸殊太大,拔尖創新人才太少。面對“錢學森之問”,我們一時很難回答出來。是中國人不聰明?還是教育體制出了問題?我們也曾經懷疑過中國的落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羈絆,但在建國之初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無不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他們的報國之志、無私奉獻精神不正是“精忠報國”的體現嗎?面對當下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我們要問:是不是我們的教育無法激發出、孕育出大學生的責任感。或者說,他們本來的責任與激情被我們的教育所湮滅。每一位青年人都有夢想,入校的大學生都想成就自己人生的輝煌,只要加以引導,點燃他們的激情、熱情與感情,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就會應運而生,進而成為學習的有效動力,服務社會的精神資源。但在實際教育中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責任感培養的問題,有的問題還很難從高校自身方面來解決。

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觀念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只拘泥于自己的工作,滿足自己的需要,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就不可避免。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高等教育邁入產業化時代之后,責任感教育在功利主義沖擊下,漸行漸遠。家長花錢送孩子讀大學,肯定要求回報,將來希望找一個又體面收入又高的工作。對于家長來說,無可厚非。但這樣一來,高校為吸引學生,就要在就業上下功夫。如果尺度掌握不好,難免走偏。在本科院校的機構設置中,悄然出現了一個重要部門——招生就業處。該機構的設置有利于使高校招生就業工作專門化,提高工作效率。教育管理部門在考核高校工作成績的時候,往往把就業率看得很重。不好就業的專業,學校就鼓勵他們考研究生,考上研究生也算就業。如果一個學校的就業率排名不好,就會影響到學校的聲譽,直接關系到其生源的數量與優劣。

大學教育本質上是精英教育,不應成為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否則大學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邊界就模糊不清。精英教育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是培養的學生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個個是精英,放在社會上能發揮精英的引領作用,而不只是滿足于自己找到一個好工作。筆者有一年擔任自主招生的面試專家,問所在小組的面試學生同一個問題:“上大學為了什么”,大部分學生回答:“找個好工作”,少部分學生說:“為了父母”,在整個小組的近20名學生中,只有2名同學回答出“為了國家”諸如此類的話語。這些“準大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實在令人堪憂。這種現狀更加凸顯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入校以來,家長、班主任就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定位,出國、考研、考公務員、就業。出國要學好外語,考研要學好必備的課,考公務員要先當學生干部再入黨,就業要有明確就業目標,一切按照目的指引的道路前進。有學生說,他們從進入大學到畢業,發展模式就被家長或學校設計好了。畢業后,順利成章的出國、讀研究生、當公務員、進入工作崗位。上了班不好好干活,就沒有薪水。為了薪酬也要有責任感。但這種責任感僅限于個人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也就無從談起。

與精英教育相對應的是職業教育。現在社會上普遍忽視職業教育,一個原因是因為職業教育的門檻比大學低,另外的原因是由于本來應該成為精英教育的大學教育轉而也成了職業教育,也就擠占了高職學校學生就業的份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規定:“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這個規定實際上說明,目前的一批本科高校的辦學水平與模式已經接近或等于職業學校。而另一方面,職業學校千方百計要升格為大學,如此“大學不像大學”、“高職不像高職”。當大學與高職都以就業為導向,精英的文化自覺被湮滅,人才的價值無法發揮,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何以激發?

忽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導致品德教育出現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這一提法,從指導思想上明確了教育的本質任務就是培養人。20141110,《新京報》報道,河南商丘學院一名大學生向異性表白被學生開除。我相信,從大多數學生看這則新聞,僅從標題上就會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在他們的辭典里,“表白”已經成為年輕人群體中流行的愛情表達方式。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我們細看這則新聞的內容,就會發現這名被開除的郭同學,表白的時間是在中午休息的時候,地點是在女生樓下的公共場合。當學生處的老師對其提出勸告時,該生拒絕并報110“誣告”勸阻人員。當學校請家長來校配合教育時,郭某卻對老師破口大罵,大打出手,行為極其惡劣。學校依據有關規定,給予開除處分,對這名同學的處理是合理的。該生在休息的時間選擇公共場合為了自己的私人情感而破壞公共秩序,置他人的休息權利于不顧,視校規于虛無,目無尊長、禮法、規矩,只有自己的私欲。這種學生何談社會責任?

其實,這種表白的現象已經風靡大學校園。大一新生,開學不到一個月,就會出現在女生樓下“喊樓”,表白愛情,后面往往跟著一些起哄的同學。在教室、樓道等公共場合,有些學生我行我素,在與異性交往方面不只是不加注意的問題,而是越來越不像話。去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放了一段采訪安徽工業大學宿管阿姨王廉華的視頻,引起強烈反響。王阿姨說:“以前是談戀愛的學生見了老師嚇得跑,現在是老師見了談戀愛的學生嚇得跑。”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在我們的學校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大學生是成人,但是并不代表成人就可以做任何事。人要懂得敬畏環境,尊重他人。一個人的品德,很重要的一個判斷標準,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敬畏之心,有尊重他人之感。否則就是“任我行”。

學校不反對學生談戀愛,但凡事都有個度。如果一旦放任自流,甚至鼓勵,可能就會難以收拾。大學生是成人,但絕不能將成人世界的做法都搬到大學里來。有些打著宣傳西方自由與民主的旗號夾雜腐朽的靈與肉文化,對青年學子的危害很大。

社會大環境影響下的大學生冷漠現象。冷漠與殘忍似乎不應該出現在大學生身上,但2002年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把硫酸傾倒在北京動物園的熊身上,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殘忍殺害宿舍同學,2005年復旦大學研究生張亮虐殺30多只貓,2006年北大學生在眾目睽睽之下將一只溜進學校圖書館的流浪小貓殺死,2008年中國政法大學付成勵弒師案,接連不斷的校園案件雖是偶發,但足以震驚整個中國社會。之所以震驚中國社會,就是社會上認為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是天之驕子,是有教養有文化的代名詞。

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充滿熱情與激情,關注國家大事,應是大學生具有的基本政治態度,但據《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道稱:“政治似乎不是我們這一代大學生十分關注的話題,最深的印象無非是政治課及其閉卷考試。在一些同學的印象中,政治課是乏味、枯燥、形式主義的,使不少同學對其避而遠之。這種冷漠直接導致了我們對國情缺乏了解,對國家事務缺乏應有的熱忱。”造成大學生“政治冷漠癥”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功利主義的蠻橫滋長與理想主義的急劇衰弱。記者感嘆的說:“大學生現在接受高等教育,將來有人會是國家的決策者,有人會是執行者,也有人只是普通百姓,但是,責任感、公民精神應當是我們每個人的堅守。只有關心,才會了解;只有了解,才會參與;只有參與,才會改變。大學生如果離政治越遠,離國家和社會也就越遠。”據上海交通大學的一項針對學生社會冷漠態度的調查,大多數同學認為,虛擬世界導致的隔閡、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等都是導致社會冷漠現象產生和加劇的原因。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

南京彭宇案、佛山小悅悅車禍案曾引發了老人倒地要不要扶,見到他人處于危險要不要救的討論。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美德如果只存在于歷史的記憶,社會上的冷漠將會不斷蔓延開來。一旦蔓延到高校,高校又沒有合理的引導與阻擊,不能把仁愛之心的培養作為大學生教育的根基,他們的社會責任又從何談起?

忽視文化素質教育導致大學生缺乏人文教養。“術業有專攻”這句古訓如果被片面地理解,造成的后果將很難在短時期內彌補。對大學生來說,專業確實很重要,專業決定著未來他們所從事的事業與服務領域。在填報志愿時,學生就選定了與未來就業相關的專業。但專業過細容易導致培養的人才只能勝任一種工作,不利于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寬口徑的人才,近年來,很多高校創辦了各種形式的實驗班、國際班。一般來說,很多實驗班是入學之后,經過二次選拔編成。但有的考入實驗班的學生認為,到了大學二年級或者三年級再去選擇專業,豈不晚哉!所以,經過前思后想,沒過幾天有的學生就退班了,嚴重的退班現象導致一些實驗班或國際班不得不宣告解散。可見,在當前高等教育的大環境下,需要綜合配套改革,出組合拳,方可成功。

另外一個做法是加強通識教育。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有通識教育課,通過門類繁多的選修課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人文精神。在我國,該類課程有的稱為通識課,有的稱為文化素質課。由于當前的高中會考與高考制度尚未改變以考定終身的格局,所以,當前的高中教學本質上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如果通識教育或者文化素質教育得不到加強,就會犯下常識性錯誤。比如,大一的新生和同學一起去食堂打飯,問食堂師傅:“有沒有非(韭)菜餡的包子”;大三的學生不會寫換屆的“屆”字;外語系學生把潑水的“潑”字寫成“拔”;學生社團負責人提交活動請示報告,2頁紙的申請表,第2頁僅有2個字,而第1頁卻用4號宋體字單倍行距打印;剛剛舉行完開學典禮的操場滿是學生丟下的垃圾。這些問題,已經不能僅僅說是個別現象了。我們都知道,文化與思想的力量如果想發揮作用,必須依靠教師的引領、校園環境的熏陶、真摯情感的感染,只依靠課堂上的幾節課很難奏效,如果教師把上課作為一種任務,只是滿足于完成教學工作量,其效果更可想而知了。

以上所舉大學生教育面臨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在功利主義教育思想指導下,大學生不能準確給自己的人生定位,出現的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典型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功利主義教育不等同于西方教育,西方的教育也有責任教育,只是我們學習西方文化不精,又忘記了中國文化的本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責任教育智慧,正可以作為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寶貴資源。

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教育,培養“志君子道”的當代大學生

時代賦予教育者神圣的使命,黨中央給教育戰線提出了新的希望與要求。在實現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后。黨的十八大之后,習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話,給我們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提升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當前首先的任務是教育管理者與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領會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時代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8·19講話”中,指出了當前形勢下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做到“四個講清楚”。他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這是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高評價,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如果說做好宣傳工作不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講不好中國故事,那么,做好教育工作不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培養不出文質彬彬“志君之道”的當代大學生。

教育部2014326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其中的三個教育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綱要》要求:“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可見,從國家戰略頂層設計層面,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已經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習總書記在201499教師節前夕,在北京師范大學與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了給廣大老師提出了“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要求。從講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好老師的標準有四個: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養、仁愛之心。不難發現,這四條標準正與《論語·述而》篇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相對應。只有廣大教師帶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時代擔當精神,培養的學生才可能是道術兼備、文質彬彬的君子。

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是要大力不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身思想。古人求學不是單純為了找工作,而是先修身。修身達到一定程度,能勝任工作的時候才可以出來做事。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修己”才能“安人”,“修己”才能“安百姓”。修己本身就是一種責任,為將來安人、安百姓盡更大的責任。為此,修己須敬畏,須慎獨,決不能半途而廢或者虛張聲勢。

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舉止退讓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論語》上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先做到孝悌為人之道,再學習文化知識。習總書記引用《大學》的“八條目”,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源,他說:“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大學》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不能成為職業培訓基地,而是彰顯光明德行的場所,通過培養修身的君子引領百姓走向至善之地。

古人求學的12字方針,“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志于道,就是求學的志向,責任擔當教育。“據于德”是求學的根本,道德品質教育。“依于仁”是求學的動力,仁愛情感教育。“游于藝”是求學的內容,專業與學識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把責任與擔當教育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而今我們是不是有些倒置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孔子當年作《春秋》,就是要“使亂臣賊子懼”,為國家塑造忠君愛國之士;曾子作《孝經》,就是要培養千千萬萬個孝子。合起來,就是培養忠臣孝子。忠臣孝子,可齊家,可報國。日本侵華時期,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后,趙登禹師長奉命守衛北京大紅門,臨行前給母親跪下告別,說兒子不能盡孝。趙登禹師長的母親說:“為國盡忠就是大孝。”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愛國志士,哪個不是忠臣孝子,哪個不是志在天下的君子。

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是要弘揚精英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學,儒家思想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注重社會精英的引領作用。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至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從天子的王道,到諸侯之道,大夫之道,陪臣之道,道不斷下移,可以擔當引導社會責任的主體越來越多,社會也越來越亂。孔子對歷史治亂的深刻分析與對貴族禮文化的熟悉,使他認識到,只有士人奮起擔當起社會責任,才能使“文武之道不墜于地”。孔子深信,道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的專利,而是每一個具有擔當意識的人應有的文化自覺。“道不遠人”,就在我們身邊;“人能弘道”,只要以堅韌毅力學習,即可成為君子。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以詩書禮樂的文化教養,把古代貴族賴以標識的禮儀之道轉移到有志君子道的所有人身上,創造性地把貴族之禮轉化為普通民眾可以共享的文化資源,徹底打破了宗法貴族對禮儀之道的壟斷。從孔子開始,“君子”一詞已經由居于上位的宗法貴族轉換為引領社會風尚的社會精英。誰能以自己的禮儀教養引領社會風尚,誰就可以稱為君子。孔子與他的弟子,誦詩書、習禮樂,教人以學禮為首務,只要以真誠、敬畏之心執禮,即可再現莊嚴神圣之禮儀。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知道羞恥才能走上正途。莊嚴神圣的禮儀照耀他人、引領風尚,推動社會和諧與進步。

當代的大學生相當于古代的精英——士。如何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是個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對于大學生中的學生黨員與學生干部,一定要樹起來,立的住,把好關。一旦他們出問題,精英與典范的引領作用就會是個反作用。我在一堂課上期中測驗,最高分是學生黨員,但最低分竟然也是黨員。同樣是黨員,兩者的表現差距居然這么大。如果有些善于鉆營的人入了黨,不但危害自身,而且會嚴重破壞黨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威望與形象。

“士不可不弘毅,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關乎將來他們之于社會的貢獻有密切關系,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讓傳統文化之根、民族文化之魂深入大學生心中,使精英成為名副其實的精英,發揮其應有的社會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 | 九九九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 福利影院第一页 | 国产a级高清版毛片 | 亚洲福利一区福利三区 | 成人免费黄色片 | 久草b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 91在线视频网址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成人 | 香蕉久久久| 黄黄网站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 91九色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 97久久免费视频 |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不四虎卡 | 亚洲激情视频网站 | 国产精品最新 | 欧美激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6 |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 日本aaaa级毛片在线看 | 欧美日韩色视频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欧美产综合在线 | 亚洲成人综合在线 | 亚洲毛片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越南 | 尹人香蕉网| 久久er热这里只有精品23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 亚洲美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婷婷六月综合网 |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欧美一级毛片免费看高清 | 91视频免费观看高清观看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