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郭振有
我們的古人十分重視齊家對治國的作用。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特別強調“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大學》還講:“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在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順序中,齊家是排在治國和平天下前面的。家不齊,則國不治,天下不平。中國古人講,“天地君親師”,也是把家庭教育放在學校教育之前的。
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公民的素質和教養決定的。而一個國家的公民是什么樣的,取決于這個國家的教育。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庭教育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這樣一段話:“家庭在時間上先于國家,因為在國家存在之先或國家消滅之后都可能養育子女,而只有在人們養育了子女之后才可能有國家,所以父母的職責比公民的職責要求更密切的注意。”他還認為,教育的合理次序應該是:準備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準備間接自我保全的教育,準備做父母的教育,準備做公民的教育,準備生活中各項文化活動的教育。他把準備做父母的教育排在做公民教育的前面。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教授收集4000所學校60萬兒童數據,撰寫了《關于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即國際上著名的《科爾曼報告》,得出一個結論: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縱孩子的學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永遠的底色。
民國時期廣東省長朱慶瀾寫過一本《家庭教育》。他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染缸。好的家庭教育把孩子染成紅的,然后到學校和社會可以紅上加紅。反之,家庭把孩子染成黑的,學校和社會再要把黑的變成紅的就很困難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制造人類品格的車間和工廠,是決定國民素質的基地。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有基礎性、深刻性和長遠性。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會生活邁進。”一則外國諺語也說:“推動這個世界的手,是推動搖籃的那只手。”因此,赫胥黎說:“欲造偉大之國民,必自家庭教育始。”
90年代以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顯著上升。北京市少管所同志說:這些犯罪青少年的行為在社會,形成在學校,根子在家庭。
中華民族歷來十分重視家教,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家教傳下來的。古人把他們進行家教的各種文字記錄保存下來,稱之為“家訓”或“家誡”。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是先民留給我們的一大筆寶貴遺產。它集中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以人為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者愛人、禮義廉恥、愛家愛國、好學進取、誠信友善、剛柔相濟等的思想理念。今天我們進行家庭教育,不能離開這些家訓,應該認真地從中汲取營養。
1.首先重視子女的做人教育
古人家教都是把道德品行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孩子做好人,做君子。士君子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士是有文化,君子是有道德。道德是第一位的。古人都教孩子讀圣賢書,而古代圣賢書的靈魂就是君子之德。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君子的道德要求。如“君子懷德”,“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驕”,“君子無所爭”,“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喻于義”,“君子慎獨”,“見利思義”等等。《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中庸》提出的性、道、教,《孟子》的一系列思想,
特別要指出,中國
2.教育孩子要有遠大理想
古人特別重視人是否有志向。立志是成長的方向和動力。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嵇康說“人無志,非人也。”“有志者事竟成。”諸葛亮《誡子書》強調“非志無以成學。”《誡外甥書》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古人還要求孩子有了志向,就要堅定不移地去踐行,而不可流于口頭。“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于必濟。”而不能“心疲體懈”,“中道而廢”。(嵇康《家誡》)左宗棠誡子“讀書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堅…爾志不堅,還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業不能做成?”
3.注重讀書學習。耕讀傳家是中國家庭的傳統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格言聯璧》)韓愈作詩勸子韓符讀書:“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曾國藩誡子:“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孔子乃古圣,古人把孔子作為孩子學習的楷模。孔子最值得學習的品德就是好學。他平生以“好學”自負,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篤信好學”,“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他特別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任何地方都有美質如圣人者,但只有好學才可以為圣人,不學則永遠是一個普通的鄉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說三人中善者不善者
所以古代家訓幾乎都在強調學習。“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則盛德日新。”(《增廣賢文》)朱柏廬教育子孫“要知圣賢之書不為后世中舉人、進士而設,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賢。”
4.強調做人做官要清正廉明。
《增廣賢文》說:“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梁朝徐勉引用古人的話誡子:“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又云:‘遺子黃金滿箴,不如一經。’詳求此言,信非徒語。”宋代趙鼎《家訓筆錄》告誡子女:“人之才性,各有短長,固難勉強,但廉勤二字,人人可至。”子女“凡在仕宦”必須“以廉勤為本。”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告誡子孫:“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學而優則仕。”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多為做官。但古人十分重視官德的教育,反對為官不廉,“干名要利”。魏明帝時王昶《誡子侄文》說:“鑒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兇,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也。”曾國藩告誡子孫:不要求做官發財,“但愿為讀書
古人的大量家訓對今天的官二代、富二代特別有現實指導意義。曾子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不遺父母惡名。”貪官辱長輩之名聲,可以說都是不孝之子孫。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吳汝綸《諭兒書》說:“凡為官者,子孫往往無德,以習于驕恣澆薄故也…做官之錢,皆取之百姓,非好錢也。故好官必不愛錢。”左宗棠誡子:“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門閭之慶;子弟不佳,縱得科名亦增恥辱耳。”古人強調“孝”。宋代大詩人陸游家訓說:“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
柳玭撰《柳氏家訓》告誡子孫不要依仗門第高而驕傲自大。“夫門第高,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墜先訓,則罪大于他人。雖生可以茍取名位,死何以見祖先于地下。不可恃者,門高則自驕,族盛則人之所嫉,實藝懿行人未必信;纖瑕微累,十手爭指矣。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懇,為學不得不堅。”
一古人家訓還強調“教子要有義方”,講述了很多教育子女科學有效的方法。如,重視早期教育。《周易》講“蒙以養正”,就是說孩子在蒙童時就要引導他走正路,不走邪路。《顏氏家訓》說要“教兒嬰孩”,在幼兒“識人顏色,知人喜怒”時就要教誨他,“使為則為,使止則止”,如果“恣其所欲”,“驕慢己習”,“終為敗德”。
重視兒童時期的習慣養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王夫之《示子侄》說:“立志之始,在脫習氣。習氣熏人。不醪而醉。其始無端,其終無謂。”朱熹強調教育孩子要從小事瑣事做起:“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朱子家訓》要求子女“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要孩子學會感恩孝敬。《弟子規》說:“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反必面。”雖是小節,但反映出一個人是否懂得尊重,能影響人的一生。家庭要引導孩子“勿以惡小而為之,無以善小而不為”。
十分重視“儉以養德”。古人以儉為美德,認為“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孔子講“寧固勿奢”。“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格言聯璧》)司馬光專門寫了《訓儉示康》告誡兒子:有德者皆由儉來。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局鄉必盜。
傳授讀書方法。孔子對兒子就有讀《詩》讀《禮》之訓:“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諸葛亮戒子:“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清代汪帷憲教子讀書“貴精不貴多”,“積少以致多”。鄭板橋教子“勵志勤讀”“循序漸進”“閱書時見有切于實用之句,宜隨手摘錄”,并“分門別類,集成巨冊”。“有費解處,另紙摘出,求
中國古人講:“至要莫如教子”。家教、家風,不僅關系一個家庭的命運,而且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命運和未來。因此,無論有權勢的人還是普通百姓,對教育子女問題都不可輕心,不可任性。
如何教子?《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前提。《荀子》說:“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就是說,只有修身才能有家國天下。因此,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造就好的家長。國外有兩句諺語:一個好母親勝過100所學校,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老師。有學者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父母親的手中。
有專家指出,我們90%以上的家長不合格。許多家長太愛孩子,但太不會愛孩子。嬌寵的,粗暴的,放任的,誤導的,什么情況都有。家長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不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教壞了、帶壞了。
古人都愛子,但“愛之必以其道”(鄭板橋)。對子女之愛須“度之以義”。純用姑息之愛,反害其子。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來栽培兒童。過分的愛是給兒女“最可怕的禮物”,實質就像毒藥,結果會毒死孩子。馬卡連柯說:“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說是最壞的教育者。”這樣只能培養出冷酷無情、毫無心肝的利己主義者。母親把自己變成兒女的奴仆,兒女就將在母親勞動的基礎上過著主人的生活,造就出“小
家庭教育的核心首先不是知識教育,而是道德和人格教育。這些年來,因為家庭教育出現的違法犯罪問題令人觸目驚心。馬加爵、藥家鑫、林森浩,以及很多走上錯誤道路的青少年的教訓,包括很多貪腐官員、貪腐家庭的教訓都告訴我們:智商、知識、分數、能力等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孩子道德發育不良,精神世界空心化、沙漠化、惡質化,以致理性迷失、壞根形成。要用正確的思想教育孩子,讓他們走正路。老子講“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人世間大道本來很寬廣,而有人偏好走不正當的小路。貪官劉鐵男小時候帶兒子劉德成去姥姥家,總是不走大路而串胡同,還教導孩子“做人要學會走捷徑。”結果“捷徑”成了死路。許多貪官是一家貪腐,這個教訓讓人警醒。好的家教、家風首先要讓孩子守住綠意蔥蘢的精神天地,堂堂正正做人,做一個真正的大寫的中國人。
家長要做孩子的楷模。教子之義在于“正子”,正子首先要正其父母。不能設想一個品德不好的父母能育出高尚道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明燈。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活的教科書。父母對孩子不是正面榜樣就是反面榜樣,這是不可抗拒的。所以要改變孩子,首先改變家長。家長自我修身,做好表率,然后才可能教子齊家。
馬卡連柯說:“父母自己的行為是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家長在家中不是絕對的不受任何約束的主人,而只不過是集體中一位年長的、負有責任的成員。家長不能成為家庭中的
母親的教育至關重要。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女性。母性和傳統妻性的溫情在家庭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力量。孩子如果沒有女性情感的浸潤,他的生命會是枯槁的甚至會有某種病態。兒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盡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后了。這是由于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育,因此,中國大多數婦女是文盲,也不進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親教育的國民不能成為偉大的國民。”
家長教育孩子要與學校保持一致。“沒有家庭的協助教育,學校教育是辦不下去的。”(陶行知)“教育必須和家庭聯系,才能使教育對象受控于教育圈內,按個性發展,塑造成理想的人才。”(美·杜威)“幫助兒童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很多學校反映,最難教育的不是學生,反而是家長。比如,一些家長把孩子當做私產,只疼愛自己孩子,事事為自己孩子強出頭。某大都市一家長,因為郊游后班上貼出的照片,自己孩子的照片少,就一天30個電話給校長,要求辭退這個
近些年來,黨和政府重視家庭教育。我國的家庭教育已經創造和積累了經驗。但難題還很多。全社會應共同努力,把這項工作切實做好。
作者簡介:郭振有,國家教育部原副總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原副會長、教育部關工委原常務副主任。2010年一2013年,任全國家長學校教育實驗區領導小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