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竹立家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竹立家
【核心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未來五年我們發展的目標和價值,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按照五中全會精神的要求,以“四個全面”為指導,用全面改革促推全面發展,扎扎實實地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系統的、協調的推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布局,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使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邁向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
關鍵詞是“全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在“四個全面”精神的指導下,“十三五”時期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最重要的“發展轉型期”,通過“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實現協調、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個全面發展,最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五中全會最重要的共識。
從未來五年的改革與發展全局來看,五中全會在“四個全面”精神的指導下,以問題導向和“五個發展”為出發點,用“保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推創新、促農業、改體制、協發展、護環境、惠民生、精扶貧”等十個“關鍵話語”具體規劃了“十三五”時期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路徑,形成了系統性、全局性、協調性、操作性很強的改革與發展路線圖,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我們知道,未來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我們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改革與發展的落腳點;只有我們的改革措施到位,我們的發展目標才能到位;只有推進全面改革,才能實現全面發展,也才能最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
從發展哲學的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詞是“全面”。從理論層面講,一個到2020年實現了的小康社會是指“五個發展”的全面、協調、配套的發展;從實踐層面講,一個小康社會是指實現了“五位一體”的全面、協同、共同的發展;從社會層面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全面”,是一個在物質、制度、精神三個方面達到了現代化水平的社會。
向經濟強國轉變
首先,從物質層面講,小康社會是一個物質生活豐裕的社會,是一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徹底消除了“物質匱乏”的社會。可以說,通過近些年的轉方式、調結構、推創新、保就業、改體制等改革舉措,中國經濟新常態正在逐步形成。到2014年底,中國的消費占GDP的比重達45%,這說明消費拉動增長的新態勢正在形成;第三產業占比首超50%,這說明增長質量正在改善;人均GDP達7500美元,這說明人民生活水平在穩步改善;GDP總量首超10萬億美元,這說明中國正在穩步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未來五年的“十三五”時期,在中國經濟體量加大的情況下,經濟增速只要保持在6%-7%的“穩健”增長區間,中國的人均GDP可達120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GDP達到12000美元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因此,到2020年,只要我們按照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好“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堅持全面改革發展不動搖,中國建成小康社會在物質層面來看幾乎沒有懸念,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入“現代性”階段。
必須找準“問題領域”
其次,從制度層面講,小康社會是一個“公正社會”或“健康社會”,是通過有效、有序的制度安排,逐步建立和實現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社會。惟其如此,未來五年的“十三五”時期,中國面臨著艱巨的制度創新和建設任務。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及司法、黨建等各項制度的進一步合理化并推進各項制度之間的相互聯系、促進、協調、配套,形成有效的“制度聯動”,是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領域。改革說到底是一場以價值和目標為導向的制度變革,是從制度上解決問題、排除風險、破除障礙的變革。因此,“十三五”時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找準“問題領域”,從制度上消解體制機制性障礙,保證社會公正。五中全會提出未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包括縮小貧富差距、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增加居民收入、生態環境改善、社會保障、反腐敗、法治思維與司法公正、創新創業及增加就業、民生及教育醫療均等化、精準扶貧及解決7000萬人口的貧困等,都是以問題思維、問題導向梳理出的重點改革議題,也是我們在未來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只有從制度上解決好這些問題,實現基本的社會公正,才能建立一個穩定、秩序、安全、合作、和諧的社會,并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念。
精神升華向善有序
最后,從精神層面講,小康社會不僅是一個物質豐裕的社會,而且是一個人的“社會行為觀念”得到更新的社會,是從傳統的“人情社會”轉變到人人按照“法律規則行為”的“現代社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基本落實的社會,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社會誠信度高、社會包容度高的社會。五中全會提出“人民是發展的主體”,其基本含義是指人民既是推動發展的動力,也是發展的最終受益者。發展是人民心理滿意的發展,是人民幸福感提高的發展,而小康社會說到底是一個人民心理得到滿足和精神得到升華的“向善有序”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人人講規則、講誠信,人們行為的方向感和規則意識很強,人們合作的意愿和誠信度很高。只有這樣的社會才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才能體現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未來五年我們發展的目標和價值,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按照五中全會精神的要求,以“四個全面”為指導,用全面改革促推全面發展,扎扎實實地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系統的、協調的推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布局,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使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邁向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