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
作者:寧波大學校長 沈滿洪
如果說學術自由是大學之魂,那么,辦學特色就是大學之神。大學辦得好不好,不在于規模有多大,而在于特色是否鮮明。但是,大學、學科、學者的千篇一律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發展的一大弊病。如何走特色興校之路,是大學辦學主體必須高度重視的戰略問題。
大學之神:富有特色
一是大學特色的內涵。大學特色就是一所大學集獨特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模式、辦學舉措等而形成的有別于其他大學的“產品差別”。如果把大學本身作為一個產品,那么,產品差別就是大學的精神、學科、專長、水平等;如果把學科作為大學的一個產品,那么,產品差別就是學科的前沿性、新穎性、創新性等;如果把學者作為大學的一個產品,那么,產品差別就是學者的領域、境界、流派等。
二是大學特色的意義。經濟學往往贊賞壟斷競爭市場。在該市場中,由于產品差別的存在使得企業擁有壟斷因素,獲得超額利潤,而超額利潤的存在又吸引新企業的加入,進而導致超額利潤的消失,激勵企業繼續進行創新,通過創新再制造產品差別。可見,產品差別是激勵企業創新的源泉。同樣,大學特色的彰顯就會激勵學校、學科、學者創新。在尋求創新的過程中,大學、學科、學者形成各自的特色,而各自的特色組合便可以彰顯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基本功能的特色。只有特色鮮明,才有可能成為一流大學。因此,大學特色是興校之源。
三是大學特色的層次。大學特色可以分為學校、學科、學者特色三個層次。學校的特色是指大學作為一個整體而呈現出來的系統性特征,包含基礎性、標志性特色兩個方面;學科的特色是大學特色的核心,它具體表現在獨特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志趣相投的師資隊伍、對接某個特定行業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有特色的學科往往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廣泛的社會影響,例如,提到芝加哥大學,人們就知道它是經濟自由主義的堡壘,擁有十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提到上海交通大學,就知道船舶工程是它的強項,是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現代教育和科研的策源地;學者的特色表現為他擁有何種學術道德和學術風范、從事哪些領域和方向的研究、具有哪些標志性學術成就或學術傾向等,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對屠呦呦200余字的頒獎詞,就是屠呦呦的特色。
大學之困:缺乏特色
一是追求“高大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大學同質競爭。追求“高”,一輪又一輪的“專科升本科,學院升大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殊不知專科學校可以辦出一流的專科學校、學院可以辦出一流的學院,而大學未必全部是一流大學;追求“大”,無論是學生規模、校園規模、師資規模都是“越大越好”,殊不知辦學效益是由師均產出、畝均產出、生均投入等指標來衡量的;追求“全”,單科性大學升格為多科性大學,多科性大學升格為綜合性大學,殊不知綜合性大學恰恰最難彰顯辦學特色,辦學成本也是最高的。
二是盲目“跟市場”,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大學同一定位。大學的學科專業建設不是純粹由某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市場需求、政府需求和大學需求等共同決定的。具有競爭性產品性質的大多數學科專業,如MBA專業、計算機專業等,應該堅持市場導向;具有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屬性的部分學科專業,如歷史學專業、馬克思主義專業等,應該堅持政府導向;辦學不可或缺的學科專業,例如綜合性大學中的數理化等專業,應該堅持大學導向。但在辦學實踐中,往往是一元導向,一旦金融專業、國際貿易專業就業形勢好,各個大學便紛紛辦金融、國際貿易專業。忽視辦學規律的結果,往往出現學科專業 “熱一陣、冷一陣”的現象,造成辦學資源浪費,更無法彰顯辦學特色。
三是產品“標準化”,不同專業或同一專業的學生同一模式培養。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采用同樣的人才培養方案、教材與課程體系、考核與評價標準,必然會導致人才培養規格、層次、類型、模式的“趨同化”。工業品的標準是統一的,因此其生產可以采取模具化生產,但人才培養是具有異質性要求的,必須堅持因人施教。如果人才培養模仿工廠化生產,那么就無法形成個性化人才的競爭優勢,并會導致培養對象創新創業能力的嚴重弱化。
四是要求“全能化”,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教師同一要求。要求所有大學教師能教書、會育人,是無可厚非的。但具體的教學方法是可以多種多樣,而不少學校對每個教師的教案寫作、PPT制作等都做出統一的規定,這就違背了因課而異、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對于科學研究而言,不同學科、不同職稱、不同年齡的教師就更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考核,以工科的標準考核人文學科的教師,必然導致他們無從適應。如果要求每個教師“全能化”,既要做項目,又要發文章,還要搞推廣,最終的結果是教師個性無法張揚、優勢無法發揮,導致教師隊伍千篇一律。
大學之興:彰顯特色
一是堅持大學定位特色,培育形成與大學定位相適應的大學精神、大學文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同類型的高校完全可以形成各自的“狀元”。一旦定位明確,就要堅定不移地實現既定的目標。大學區別于其他組織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的三個畢業生到同一個單位工作,領導布置一個課題,問誰愿意承擔,北京大學的畢業生回答:我考慮考慮,“為什么要做這個課題?”如果有意義我就做;浙江大學的畢業生也說我考慮考慮,“能不能做這個課題?”如果能夠做我就做;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則毫不猶豫地說“沒問題,我來做”。表面上,該故事褒揚了一所大學、貶抑了兩所大學,實際上,三個畢業生的回答恰恰彰顯了三所大學的風格:北京大學的懷疑精神、浙江大學的求是精神和清華大學的敢為精神,這種風格是大學精神的突出表現,是異質性的,沒有優劣之分,都是社會所需要的。
二是堅持學科建設特色,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學科特色是一所大學最核心的辦學特色,在辦學的歷史進程中每一所大學往往都會形成數量有限的優勢學科,特色學科的形成常常來源于優勢學科的凝練與升華。在當前形勢下,大學要辦出特色,不是靠追求規模大、學科全來完成,而是要彰顯學科優勢,堅持有所不為,挖掘大學自身所具有的若干個優勢學科,追求差異化卓越。形成優勢特色學科的路徑主要有三:一是推動學科集群發展,形成“抱團作戰”的姿態,牽頭學科承擔領導角色,支持學科起好支撐作用;二是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在學科群內部、不同學科群之間培育學科交叉點和新的增長點;三是設立學科特區,采取差異化的學科發展政策和考核制度,做強優勢學科,形成學科特色。
三是堅持學者個體特色,培養學生個性特色,形成合理的學者學術分工體系。社會發展是五彩繽紛的,市場需求是五花八門的,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往往偏好于個性化的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絕不能滿足于一個“模子”灌出來的“標準化”人才,而是要因人施教、因學科施教、因需求施教。為此,應該強調學生的選擇權,并且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必然會彰顯出學生個體的意志和特質,從而形成鮮明的“產品差別”。個性化的學生是由個性化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學者的學術分工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科分化的大背景下,大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面對的是專家時代。專家就要學有所“專”、學有所“長”,這個“專”和“長”便是學者的特色,不能要求“十項全能”的學者。學者分工的形成是建設好強大學科團隊的基礎,每一個學者都要思考自己在一個學科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