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滕文生
習近平同志在國際儒聯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發表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非常重要,意義深遠。一年來,《講話》在國內外反響強烈,嘉評甚多。《講話》圍繞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兩大問題,高屋建瓴地從多方面作了深刻的闡述,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指導原則。
一是闡明了和平與發展既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推動不同文明交流的時代背景與服務對象。《講話》指出: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國際社會應攜手努力,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二是闡明了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中國歷史上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鞏固,對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所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
三是闡明了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具有的和而不同、經世致用、與時俱進等特點。正是這些特點確保了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不僅充分發揮出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而且能夠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四是闡明了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為政以德、政者正也,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等重要思想的價值意義。《講話》指出:這些思想理念不僅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為治國理政、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迪,而且可以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難題提供重要啟示。
五是闡明了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講話》指出:應該注重堅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等原則,不斷推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這是使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六是闡明了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人們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局限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應該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
七是闡明了加強對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和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講話》指出:儒家思想長期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多向多元發展,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八是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歷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講話》明確宣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總之,習近平同志的這一重要講話,內容豐富,言簡意賅。它不僅是指引我們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導南針,也是倡導世界不同文明正確互學互鑒的重要宣言。
學習《講話》精神,對于我們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來說,應該著重把握好這樣一些歷史性昭示:一是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任何一種現實文化都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既要充分肯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貢獻,又要善于把發展現實文化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統一、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只有不忘歷史,才能正確開辟未來,絕不能搞割裂歷史、違反事物發展辯證法的歷史虛無主義。
二是任何一種傳統思想文化都會帶有某些歷史的局限性,不會都是精華,因此對它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采取這種有鑒別和有揚棄的繼承態度和方針,才能真正達到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的目的。
三是任何一種傳統思想文化都有它產生的具體的時代背景、社會條件與歷史階段,都有它適應當時的歷史使命、社會需要的具體形式與具體內容;當它們傳承到今天,要為現實社會服務,必然要使它們的形式與內容同新的歷史使命、社會需要相適應,因此就必須努力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不能簡單地照搬照套。
四是當今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它在現階段的任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它在意識形態即思想文化領域必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一切進步思想文化成果的集大成,它在中國已經與各種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和各種進步的現實思想文化結成了“一主多元”“和而不同”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統一體。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不但不會影響而且會更好地促使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和進步的現實思想文化充分地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服務于文以化人的當今時代的任務。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居于主導地位,并未影響其他各家思想發揮自己的作用。這一歷史經驗,對“一主多元”的思想文化統一體的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作了生動的歷史說明。
學習《講話》精神,對于正確進行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來說,應該著重把握好這樣一些科學的認識:一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該國該民族的靈魂,要始終加以珍惜。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和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二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的多樣性,應該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只有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三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產生和存在的根據,都是世界文明大家庭的一員,都應與別國別民族的文明享有平等的地位,彼此之間只有姹紫嫣紅之分,沒有高低優劣之別。要堅持求同存異、相互取長補短,而不能搞孤芳自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文化霸權,那是自取衰敗之道。四是進行不同文明的互學互鑒,必須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并蓄。但這種兼收并蓄不是囫圇吞棗,而是立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之上的。
國際儒學聯合會將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所闡明的重要思想和原則為指導,努力弘揚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推動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并將這兩方面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講好中國文明傳承發展的故事,講好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故事,為促進世界和平和各國共同發展,促進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扎扎實實地作出應有的貢獻。
(滕文生:國際儒學聯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