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王學群
春秋時期,孔子“以仁釋禮”,在政治思想領域開啟了以仁理政的先河。戰(zhàn)國以后,諸侯并起,相互爭霸,仁政受到挑戰(zhàn)。作為孔子的思想傳人,孟子同樣堅持仁政,如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霸是“以力假仁”,王是“以德行仁”,前者以力服人并不是心服,后者以德服人,則是心悅誠服。他又以善政與善教比較,說明“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得民心。仁德、教化本身就體現(xiàn)仁政。統(tǒng)治者“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則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以民為本:施仁政首先要得民尤其是民心
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施仁政首先要得民尤其是民心。他說:“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得民才得天下,相反,失民則失天下,得民在于得其心,失民也在于失其心,民心是最重要的。有道即方法,得民心的方法是積累民之所需求,拋開民之所厭惡,所需所厭以民意為指歸。這也表現(xiàn)為以民憂樂為憂樂,所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統(tǒng)治者所樂不應“獨樂樂”,而是“與人樂樂”,不應“與少樂樂”而是“與眾樂樂”。天下子民皆樂也即君王之樂,或者說君王之樂反映子民之樂,以民為本是仁政的精髓。
另外,需要推恩。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為在家率先垂范,尊老愛幼并推己及彼,以仁愛之心推及妻子乃至于兄弟,進而推及于家國,做到這一點就會得心應手地治理天下。而是否推恩至關重要,“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可以說,推恩是仁政的重要體現(xiàn)。與此相關,他又講擴充,人心中固有的仁義禮智道德只是發(fā)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擴充即擴大充實,實際上是把人心所含有的仁義禮智因子通過后天的實踐加以發(fā)揚光大,不僅可以齊家,也可以治國平天下。推恩與擴充屬于仁政的實踐,是其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
心懷仁義:治國應以義為上,講義則國泰民安
孟子繼承孔子講仁也講義,如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相對而言,仁屬心偏于內(nèi)在,而義屬行為偏于外在,仁是良心,義則是正路,仁義結(jié)合體現(xiàn)良心由內(nèi)向外的實踐過程。在義與生命出現(xiàn)矛盾時,他主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義,所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為仁政這一正義的事業(yè),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辭。
孟子見梁惠王,兩人對話涉及義利。王說:您不遠千里來將對我國有利嗎?孟子答道:王何必言利?有仁義就夠了。如果王、大夫、士人、庶民都只想著如何利于自己的國、家、身,或者說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彼此利益對立必然引起社會不穩(wěn)定。如果把利置于義之上,不奪到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不存在講求仁義而遺棄其父母,以及講求仁義而輕慢其君的人。王講仁義即可,何必言利呢?這是告誡統(tǒng)治者治國應以義為上,講義則國泰民安,一味地追逐利益必然造成社會動蕩。
處理義利關系以仁義為上,不應該懷利,如孟子說:“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相反地,“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心懷私利,做事動機不純,人心疏離,社會渙散,國家必然崩潰。心懷仁義,社會有凝聚力,國家必然強盛。心懷仁義為施仁政樹立了正確方向。
恒產(chǎn)恒心:得民心的前提是制民之產(chǎn)
施仁政必須以經(jīng)濟為基礎,得民心的前提是制民之產(chǎn)。孟子寫道:“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因此,必須“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如果不制民之產(chǎn),則“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當務之急是發(fā)展生產(chǎn),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具體的目標是,“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重視民生,給予他們適當田地耕種,輔之以副業(yè),生活富裕后再施以道德教化,豐衣足食,理想的社會不難實現(xiàn)。
治理經(jīng)濟必須從井田開始。他說:“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jīng)界。經(jīng)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所謂井田指方里而井,井田為九百畝,分九塊,每塊一百畝,中間部分為公田,其余八部分是私田,大家先耕公田,之后再各耕自己的私田。如此,耕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百姓親睦。另外,正經(jīng)界是把田地的多少與社會的等級結(jié)合起來,這只是為了有序,在當時是必要的。同時也要“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尤其是減賦稅,實行十分之一的低稅率,減輕百姓的負擔,也是仁政的舉措。
孟子還概括出五項政策:一,“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二,“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三,“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四,“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五,“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除了尊重賢人、任用能人之外,其他四項都與經(jīng)濟相關。如對市場存放的貨物不征租賃稅,按照規(guī)定價格收購滯銷貨物以免積壓,在關卡只檢查而不征稅,耕者助耕公田而不征收私田賦稅;人們居住地沒有勞役稅和額外的地稅,等等。尤其可貴的是,孟子充分肯定這些經(jīng)濟措施對仁政實施的積極作用。
仁心仁政:以性善為特色的心性論與道德學說為前提
孟子的仁政實際上是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源自不忍人之心,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謂的不忍人之心是指人的同情心,此心是人先天內(nèi)在固有的,具體表現(xiàn)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而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同情心即仁心,在實踐中轉(zhuǎn)化為仁義禮智道德,道德又轉(zhuǎn)化為政治,如果“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把仁心當成施仁政的基礎,說明他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為特色的心性論與道德學說為前提的。
雖然孟子討論仁政的政治框架早已成為歷史,其仁政思想的局限性十分明顯,但是孟子把仁引入政治,實現(xiàn)由仁心到仁政的轉(zhuǎn)變,道德與政治有機地結(jié)合,由內(nèi)圣開出外王,達到內(nèi)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這既是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發(fā)展,也為后來儒家仁政思想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經(jīng)典的范式。另外,孟子有關以民為本、懷仁義、制民之產(chǎn)、仁心達于仁政等主張,都體現(xiàn)了儒家倡導以人為本的價值關懷,可以為后世治國理政提供道德層面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