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
【畢業典禮的記憶和情懷】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可以是“一段旅程”
尋訪第一面軍旗的歷史足跡,登上了紅色廬山,沿途《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黃河大合唱》《強軍戰歌》等一首首經典歌曲的旋律回響在耳畔;穿越千年歷史,探訪“浮梁”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吟誦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登上“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滕王閣,在滕王閣上領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奇觀。
清華附小的湯一丹一邊沉浸在研學歸來的喜悅之中,一邊期盼即將到來的“2017屆畢業生6年成長報告會”。對她來說,畢業,就是一種紅色的記憶。
“一次畢業,也可以理解為一次振翅。”清華附小高段段長薛晨說。6月初,他和全年級的學生一起到江西進行這次研學活動。這只是清華附小2017屆畢業修遠課程中的一項內容。
在清華附小,高年級學習生活的教學樓叫修遠樓,取自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寓意六年級的畢業不是終點,而是走向更高、更遠的學習目標。因此,他們把畢業課程定名為“成志畢業修遠課程”。
在這里,畢業絕不僅僅是一場典禮或者一場演出,而是在“成志教育、照耀一生”理念的指導下,有著明確的培養目標、完善的課程安排、雄厚的師資配備、深入的科研精神、對學生未來學業生涯具有指導意義的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
這樣的設計其實源于一次對六年級學生的調查。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在大部分學生已經明確了所就讀中學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狀態出現斷層,心理波動較大,學習興趣和動機普遍下降。六年級學生已經出現了青春期的躁動和叛逆,一部分學生不能控制自我情緒,出現焦慮,變得手足無措。”清華附小老師張華毓告訴記者,作為教師不能將目光局限在學生的小學階段目標達成上,而應該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所以,畢業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基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幫助學生鞏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摒棄了現行課程的進度導向制,鼓勵在不同的科目學習中開設“自主學習”單元,引入大課體系開展創新性實踐活動,促使學生不僅用腦去學習,更要用身體去感覺和理解知識的本源和社會生活的意義。
可以是一系列課程
“我在江西十分開心,只不過有些不習慣。一開始,還以為習慣就好了,后來才知道,這種不習慣是思念……”這是六(二)班學生孫悅心寫在明信片上的話語。
“這也是一段成長之旅。”薛晨表示,孩子們長大了,學會了相互照顧、交往和理解。
這段時光是他和孩子們共同的快樂日子。在課堂上,他引導孩子讀《紅樓夢》,聊劉姥姥、王熙鳳。閱讀文言文,也是他們的“小初銜接”課程內容。
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學校適當提前和加強抽象思維訓練,適當補充一些新的教學內容,整合補充“古詩文素養課”“圓明園主題歷史課”“哲學啟蒙課”“英語戲劇課”等內容,緩解學生身心劇變產生的矛盾,幫助學生輕松跨越“小初銜接”的難關。
2017年清華附小“成志畢業修遠課程”由五個單元組成:小初銜接體驗、小課題研究、文化傳承、青春期發展及畢業研學課程。小初銜接課程,是走進中學,體驗中學的學習和生活,自我進行學業規劃。小課題研究,是由學生自主申報課題,通過整合資源,讓學生經歷調查、分析、解決問題的完整探究過程。文化傳承課程,是走進清華大學實驗室、圖書館、藝術博物館等,開闊視野,強化清華文化認同,播下成志教育的火種。青春期發展課程,是從全人生教育角度出發,進行系列學習安排,實現學生在青春期的生理發展、心理調節的和諧統一。畢業研學課程,則圍繞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開展,尋找第一面軍旗,走進江西紅色研學之旅。
這樣的課程一路伴隨著他們。
走進納米實驗室、汽車實驗室、航空航天實驗室、水利實驗室等,讓“腦洞”大開,形成對科學的真正熱愛,形成一生一世的不懈追求。他們還錄制“一日課程”微視頻,與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共同分享,相互促進,在發揮畢業生的榜樣示范作用的同時,讓自己的言談舉止給他人帶來美好印象及良好影響。而在學長日,很多學生走進學校的各個辦公室、教室,幫助打掃衛生、一對一輔導、一對一的共同閱讀等。
“畢業,也是一個不斷升溫的過程,學校的人、事成為不斷加深的印象,學生成為不斷成長和感恩的個體,那些溫暖的畫面將成為他們一生的記憶。”清華附小學生張劍韜的媽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