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張楓逸
作者:張楓逸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收支不平衡,財政支持難以持續,個人賬戶面臨虧損風險。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楊良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之所以出現比較多的問題,是因為之前個人繳費是16%,現在是8%,這顯然是不夠的,我認為,提高個人繳費率是解決資金供需矛盾的一個選項。”(5月7日《京華時報》)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需要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責任。在養老金缺口的背后,還隱藏著運營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因此,解決養老金供需矛盾,還要統籌考量,開出綜合藥方。
首先,加大財政支持。國際上通常采用“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來衡量各國政府的社會保障財政責任。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僅占財政支出的12%,遠低于“十二五”規劃提出的25%目標。養老金面臨虧損,一定程度上源于財政支持的欠賬,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社保基金的投入。
其次,提高投資回報。長期以來,養老金只能存在銀行或是購買國債,加之統籌層次低嚴重阻礙投資經營,導致養老金收益根本跑不過CPI。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年度投資回報率約為2%,甚至低于2.5%的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無法實現保值增值,意味著本就收不抵支的養老金進一步面臨縮水風險。今年兩會,不少代表委員建議國家盡快推動養老金投資保值的相關改革,避免養老金“趴窩”貶值。
此外,告別“單腿走路”。個人養老體系可以劃分為“三大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目前,我國政府養老金占比近九成,企業年金約占一成,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幾乎為零。“單腿跳”已經無力支撐現有的養老體系,有關部門必須出臺稅收等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建立年金制度,扶持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盡快實現“三條腿”走路。
當然,養老保險不是免費福利,從“誰繳費、誰受益”的角度來講,要求公眾個體承擔一定的參保義務也無可厚非。不過,這一前提是政府承擔更多責任,有效平衡國家、單位和個人的負擔,同時養老體系健全完善,養老金更好地實現保值增值。一言蔽之,在窮盡政府努力之前,請不要打公眾的主意。(張楓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