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一直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但正值全球金融危機之時,其增長方式面臨著重要的轉變。在2007年之前的六年里,中國GDP以平均11%的速度增長,其中投資占41.5%。全球危機以來的六年,其貿易順差急劇下跌,占GDP總額的2%-3%。但這需求的短缺幾乎完全被投資的增長所填補。
與世界其它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的增長是令人矚目的,但這一增長模式也反映了三個問題。第一,技術進步的速度放慢;第二,資本的邊際產值下降;第三,消費很低,尤其是家庭消費,僅占GDP的三分之一。面對這樣增長動態的改變,中國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應對。
外部方面,由于國內產能過剩,中國發起新的倡議,如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等。這些倡議受到中國亞洲鄰國的熱烈歡迎。這將有利于亞洲一體化。但是,這些倡議對中國需求的總貢獻較小,并不具有宏觀經濟上的意義。
中國國內對產能過剩的應對措施是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如果勝利,將使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保持良好增長態勢。這些改革包括控制浪費投資,增進創新和生產力的增長,提升消費等。
國內改革是解決中國過剩問題一個更有前途的路徑,也是再平衡對投資過度依賴的經濟的一個有效方法。對平衡中國經濟卓有成效的改革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戶籍體制改革
戶籍制度的改革將從幾個方面作用于再平衡。從低產能活動到高產能活動的勞動力再分配、放松對人口流動的限制都將促進更高生產力的增長,另外還要高農民工資,加強政府服務支出。
第二,政府間財政關系改革
地方政府反對戶籍改革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擔心缺乏足夠的財政資源為外來務工家庭提供社會服務。總體上中國擁有充足的財政資源,但在中央政府聚集大部分收入而地方政府卻要承擔大部分的支出責任之間存在著矛盾。
以支持再平衡為目的的財政改革總體規劃已經出臺。首先,加強地方政府收入;第二,征收國有企業的更多分紅;第三,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以資助其基礎設施項目,而不是依賴短期的銀行貸款;最后也是最難的方面是改變地方官員的激勵機制,使之與再平衡相適應。這也是一個關鍵的制度改革。
第三,金融自由化
金融系統改革是第三個方面。第一,引進存款保險。今年正式引進存款保險的聲明是促進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部門相分離的另一個重要舉措。第二,完成利率自由化;第三,實行債券和股票市場的自由化;第四,增加匯率的彈性,減少對匯率的干預,使其更多地由市場決定;最后,開放資本賬戶。
第四,開放中國服務業,引進競爭機制。
改革的最后一個方面是開放中國服務業以迎接來自私營企業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從投資轉向消費的再平衡在生產方面意味著,產業增長將比過去速度更慢,而服務業得到擴張。
結論
再平衡在不久的將來將使經濟增長更加放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再平衡有可能會為中國帶來更快的增長速度,因為它將緩解舊的增長模式下收益遞減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再平衡后的中國增長構成將會有所不同,它將由更少的投資、更多的生產力增長和更多的消費構成。
中國的再平衡為其它發展中國家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重大機遇。另一方面,中國成功的再平衡也能夠為發展中國家世界提供一個發展的范例。
原文鏈接:
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papers/2015/07/china-regional-global-power-dol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