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
朗伯德街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黛安娜-喬伊列娃撰文指出,最近的局勢削弱了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但投資者不應因為焦慮而看不到這個更重要的事實:中國正在進行重大的改革。顯然,中國正試圖整頓以往的過度現象,推進經濟自由化和再平衡,這種決心是黑暗盡頭的曙光。就此而言,有關美國周期結束的虛假警報以及美聯儲將犯下政策失誤的擔憂,應會制造一個趁低吸納美國股票的機會。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中國股市暴跌引發了全球動蕩,但這不應掩蓋一個更重大的事實:中國的政策轉變對發達經濟體有好處。投資者應考慮逢低買入美國股票。
中國經濟出現大幅結構性放緩的可能性早在意料之中,但此前一直被有意忽視。這種放緩對自然資源出口國而言是一場大災難,并給多數新興市場(墨西哥和印度除外)帶來通縮效應。中國及其他多數新興經濟體在未來12至18個月可能會看到持續的由需求方面引發的通縮,同時名義匯率將進一步貶值。
但對于發達市場而言,這歸根結底是個好消息。10年來,中國的浪費性投資——現在這類投資逐步減少——一直在拉低全球回報率。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將收入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對于富國的家庭而言,這起到了減稅的效果。這正是當前這個缺乏真正的消費者需求的世界所需要的。這些不同的趨勢融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們所說的全球“通縮繁榮”(deflationary boom)前景。我們的分析顯示,通縮和繁榮都尚無結束跡象,投資者可能會在這種增長模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之間搖擺不定。
因此,全球經濟仍將處于不穩定狀態。當然,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聯儲(Fed)收緊貨幣政策的時間和路線。美國國內數據仍支持在未來幾個月開始加息。但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中國。
盡管支撐股價的救市努力顯得笨拙,將人民幣小幅貶值的政策也令人困惑,但中國領導人的政策路線似乎是正確的。
然而,在經濟疲弱最終在未來12至18個月蔓延至勞動力市場之前,中國的決心不會受到真正考驗。即便中國堅持改革,也很容易無法實現經濟增長模式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的轉變。投資是產出中最具波動性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高達46%。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放緩的回應。如果中國堅持改革道路,在經過幾年的經濟和金融困境后,中國有望讓經濟走出低迷。但這需要全球其他國家接受中國正在嘗試的轉型及其后果。美國必須歡迎中國進入全球金融體系,并允許中國在全球貨幣機構中占據合理地位。人民幣是否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的貨幣籃子,將是一塊試金石。
如果遭到否決,中國很有可能會加倍努力建立一個以人民幣(而非美元)為中心的替代金融體系。美國還必須接受一點,中國朝著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作用(這是美國國際經濟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的方向邁進將意味著美元走強。
在試圖評估全球其他國家的回應時,一個需要關注的關鍵經濟體是日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提出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振興經濟計劃正變成一場政策災難。它幾乎無助于刺激內需,而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將面臨政治壓力,迫使其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這將為貨幣戰爭開啟一條新的前線,中國和美國很難不做出回應。在中國將人民幣貶值后,日本是有可能讓全球市場感到意外的另一個因素。全面貨幣戰爭及其將引發的保護主義是全球經濟和風險資產面臨的主要危險。不過,就目前來說,這并非我們的主要假設情景。
可想而知,最近的局勢削弱了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但投資者不應因為焦慮而看不到這個更重要的事實:中國正在進行重大的改革。顯然,中國正試圖整頓以往的過度現象,推進經濟自由化和再平衡,這種決心是黑暗盡頭的曙光。就此而言,有關美國周期結束的虛假警報以及美聯儲將犯下政策失誤的擔憂,應會制造一個趁低吸納美國股票的機會。
本文作者是朗伯德街研究所(Lombard Street Research)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門主管。
譯者/梁艷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