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茅于軾
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茅于軾撰文指出,由于落后的經濟學理論誤導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財富損失。目前中國GDP的增長率下滑,想方設法創造更多的財富是當務之急。糾正在金融業方面錯誤的方針、政策、法律,讓財富創造的道路暢通無阻,此其時矣。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金融業是服務業中的一個重要部門,中國估計有上百萬人在其中就業,創造的財富每年都近十億。但是這個行業是做什么的,它為社會提供了什么服務,做出了什么貢獻,連在其中就業的人自己也未必說得清。國家對這個行業的指導方針也大有問題。許多老百姓(603883,股吧)認為,金融業者是一批貪婪的人,用合法但不道德的手段在其中賺了大錢。由于對這個重要行業的認識錯誤,國家對它的方針政策有許多不當,甚至所制定的相關法規也有錯誤的地方。這一現象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極為不利。
一個社會每年所創造的財富(大體上就是GDP)除了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消費掉的,還有很多剩余,就是家庭和企業的儲蓄。這些錢分散在家庭和企業中,在中國幾乎占了GDP的一小半。儲蓄轉換成投資,用于擴大再生產,對經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改革三十多年,經濟取得巨大成就,高儲蓄率是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分散在一家一戶的儲蓄如何集中起來用于擴大再生產,并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因為各個行業、各個地方需要建設的項目很多,哪個先上,哪個后上需要鑒別。而且需要資金的地方很多,不光是新建項目需要錢,已經建成正在生產的企業也需要錢。企業有了訂單就要買材料,添新人,也都需要錢。不光是生產需要錢,消費也有急需錢的時候。家人有了病,學生要上學,買“大件”一時湊不夠數,家庭會有各式各樣需要用錢的場合。如何分配有限的錢,滿足對錢的不同需求,孰先孰后,并非容易解決的事。這正是金融業所要完成的任務。
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股票、債券等)、保險、信托代理等,其共同任務就是把分散的錢調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價格調整供需。市場經濟中一切商品的供需均衡都是通過價格手段實現的。這里的價格就是使用資金的利息率。愿意出高利息率的說明對資金的需求更緊迫,他有優先獲得資金的機會。用利息率調整對資金的供需,就是我們說了多年的“利息率市場化”。但是就資金而言,它和一般商品有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借入方的信用是否可靠。這使得金融業的市場變得復雜起來,在價格之外還需要其他信息。不過金融業的基本任務——依照對資金急需的程度分配資金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
以銀行為例,它集中了各家各戶的儲蓄,然后將資金貸出去。貸給誰?按照前面所分析的,應該首先貸給最急需用錢的客戶。可是中國規定銀行業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首先貸給從事實體經濟的客戶。這兩種放貸目標哪一個更合理?顯然,首先貸給最急需用錢的客戶是合理的,他未必屬于實體經濟。更何況同為實體經濟,有的賺錢,有的虧損,絕沒有理由把錢貸給虧損的實體經濟企業。那樣的貸款是很難回收的。但是按照中國的規定,銀行借貸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不管這個實體經濟是虧是賺。可見中國對金融業服務目標的規定是有問題的。
為什么中國對銀行的服務目標規定錯了?這和中國落后的經濟理論有關。中國大部分人都認為財富一定和實物有關,虛的東西不可能具有價值。所以要增加社會的財富必須更多地生產實物,并要求銀行將資金用于支持實體經濟,并在這個方針指導之下,把中國培養成了“世界工廠”。中國賺的錢是低廉的勞動工資的錢,改善資源配置的錢被別人賺去了。
經濟學經過近200年的探索,已經完全否定了財富依賴于實物的觀點。同樣的物在不同的場合下具有不同的價值。同樣的香蕉在廣東的價值低于在北方的價值。更何況生產物,如果其成本高于產品的價值,這種生產不但無益而且有害。比如大躍進時候的大煉鋼鐵,其成本極高,鋼鐵是煉出來了,但是國家更窮了。類似使國家更窮的生產,如“三線建設”、“上山下鄉”、“學大寨”等,在計劃經濟時代舉不勝舉。可見支持實體經濟是錯的。
是不是虛擬經濟就沒有價值?當今絕大部分的白領工人,他們工作的對象就是一臺計算機,他們工作的產出是信息。難道信息沒有價值嗎?他們的勞動都白費了嗎?顯然不是。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他們消費的實物在總消費中的比例在降低,而消費在游戲、教育、旅游、保健等服務的比例在提高。就拿金融業本身來講,其中沒有任何實物的生產。金融業賺了很多錢。他們賺的錢是不是財富的創造?按照實物財富的說法,金融業沒有實物生產,因此金融業是沒有財富創造的,所賺的錢是別人創造轉移過來的,換句話講,就是剝削所得。許多人認為金融業是貪婪的人用合法但不道德的方法賺錢,其根據就在此。如果這樣,那就該把金融業全都關了,避免社會有不勞而獲的剝削部門。
世界各國都有金融業,而且都賺了很多錢,難道都是剝削所得嗎?當然不是。于是我們需要回答,金融業沒有實物,它所賺的錢是如何得來的?它為社會做出什么貢獻?這就要回到上面所說的金融業要把分散的資金調動到急需用錢的地方去。換句話講就是“錢盡其用”。而不是支持實體經濟。整個社會需要“把錢用好”,金融業就是社會中唯一做這件事的行業。它所賺的錢,就是對優化資金分配的報酬。
更一般而言,所有的財富創造都是由于優化人和物的利用,而不是因為勞動。財富創造的根本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把人和物放到最有效的地方去用。勞動之所以能夠創造財富,是因為它改善了人和物的利用。相反,如果勞動惡化了人和物的利用,是不可能有財富創造的。比如在上海外灘地價最貴的地方種水稻,雖然有糧食的生產,但是這種勞動沒有財富創造,只有財富的損失,因為它破壞了土地的最佳利用價值。
如果我們同意錢要盡其用,高利貸正好是最能“盡其用”的用法,就沒有理由禁止。可是中國對高利貸持否定態度。國家金融辦規定利息率高于法定值四倍的不受法律保護。換句話講,借了這樣的高利貸是可以不還的。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國保護賴賬的人,不保護放貸的人。是的,高利貸是一種畸形的資金交易,但這是對借貸市場的干預造成的。如果放開借貸市場,有很多人去放高利貸,利息率肯定會下降,高利貸也就被消滅了。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利息率的市場化。相反,越是禁止高利貸,利息率就越高。
總起來看,由于落后的經濟學理論誤導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財富損失。目前中國GDP的增長率下滑,想方設法創造更多的財富是當務之急。糾正在金融業方面錯誤的方針、政策、法律,讓財富創造的道路暢通無阻,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