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人民日報
發展社會科學事業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條件。因為智庫工作主要依托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展開,離開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高水平智庫建設就無法實現。為了更好發揮社會科學對智庫建設的支撐作用,應深入研究我國社會科學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實現社會科學發展與智庫建設有機結合。從當前的整體狀況看,社會科學在支撐和服務智庫建設中需要特別注意三個方面的平衡。
中國意識與國際意識的平衡。理論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論本身的發展,二是對現實的理論抽象。社會科學支撐和服務智庫建設離不開前者,但后者更重要。在當前國際社會聯系越來越緊密的背景下,研究并提出應對國內外各種重大問題的對策方案,需要在經濟全球化以及與各國對話交流的語境中進行,而不能只是埋頭做自己的研究,也不能自說自話。因此,為了更好地支撐和服務智庫建設,社會科學研究應注意中國意識與國際意識的平衡。在這方面,應做到“一進一出”。現在,幾乎所有正規的對策研究報告,都有一部分專門介紹和分析國外處理相關或相近事項的思路與做法,這是十分必要的。對國外社會科學研究中適合我國國情的內容與方法要引進,但應注意,引進不是照搬照抄,而應在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礎上移植,并在移植的基礎上產出自己的東西。
問題意識與學科意識的平衡。做好智庫工作需要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要求我們淡化學科差異而關注產生某一問題的現實因素。問題意識與學科意識的平衡就在于將問題和學科雙向打通,進而在相關學科之間實現協作創新。這就要求既在廣度上又在深度上培育和推動綜合性高水平智庫建設。在這方面,應注意不能出現簡單強調跨學科的傾向。跨學科是必需的,但應當是有重點的,做到“一科為主、多科并用”。因為不同學科之間,在思維方式、基本問題、概念體系、邏輯思路等方面是很不相同的。研究一個課題,還是應根據某個問題的基本性質鎖定一個主要背景學科作為基本概念坐標,然后根據需要,大膽而有序地與相關學科領域實現融合、交叉,積極吸收和借鑒。否則,就會出現主線不清、概念沖突、邏輯混亂等問題。
人文做精與社科做強的平衡。人文學科屬于基礎學科,是傳統文化積淀和現實理論建構的表達。如果這方面做得不夠精,就無法為具體社會科學研究提供充分合適的概念和有解釋力的現實理論基礎。人文學科往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是智庫建設以及開展對策研究的根本。但是,人文學科研究及其成果運用在智庫工作中屬于較為體現個體化特點的部分,甚至是有某種模糊性色彩的部分。所以,對于智庫建設來說,人文學科發展宜求精,重在把握長期趨勢,甚至需要一些學者的個人體悟,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人員規模。而智庫工作對社會科學學科的要求則是直接和緊迫的。新型智庫工作的對策性及其工作對象的復雜性非常強,需要用一手資料和數據說話,要有扎實的調研基礎、足夠的方法論支撐和理性分析,即需要有強大的社科理論支持。社科方面的“強”,表現在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研究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種材料,能夠直接面對社會現實問題和實際需求,包括為此適當擴大研究隊伍和鼓勵采取團隊工作方式,以更好地服務國家需要、推動國際合作。實現人文做精和社科做強的平衡,實際上就是要實現智庫成果的“軟”“硬”結合、“快”“慢”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