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姚樹潔
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姚樹潔撰文指出,差別化的生活空間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小區,當然也有別的形式。但是,小區為什么風靡全國,千篇一律,就是因為中國城市的階層非常清楚,而且每個階層的人群比較愿意集聚。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經過37年的改革和開放,20年的城市大發展,2月21日,新聞媒體報道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主要的焦點是倡導街區建設,原則上不再提倡“小區”建設,并且,有計劃地打通封閉式小區和單位大院。
一時間,網絡的評論非常熱鬧。一些獨立評論員說政府如果打通現在已經形成的小區,可能對已有的住戶不公,因為他們在買小區房子的時候,小區內部的所有土地成本、設施、綠化和其它方面的成本,都已經加進了昂貴的房價之中。有些人抬出了法律的武器,希望政府在今后拆掉小區“圍墻”的時候,能夠認真考慮小區居民的切身利益。
20多年來,無數小區的開發、建設和服務,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特色。在其它國家的城市,小區建設也是有的,普遍存在的,但是,像中國城市這樣以小區為核心的建設,確實比較少見。
小區與街區有兩大差別。首先,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物業往往與開發商商定好了,或者,開發商自己兼顧物業。因此,一旦入住小區,居民一輩子都擺脫不了與開發商的密切聯系。這樣“一條龍”的服務,也就是說從賣房子到管房子的服務,為開發商提供了一個長時間的賺錢渠道。所以,開發商之間的競爭,不僅是小區的品質、房子的質量,也還包括物業的管理效率和質量等方面。這樣的開發與管理模式,適應于中國的國情,因為中國城市的社區管理,從來就不是靠政府,或者某個企業來完成。
小區與街區的第二大區別,就是單位土地面積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一般來說,以街區建設為主的城市,單位面積所能容納的人口,要多于以小區為主的城市。就拿上海的浦西和浦東來說吧。浦西基本是改革開放前延續下來的城市建設模式,它以街區建設為主,因此,人口密度遠遠高于浦東,單位土地面積上面所創造的GDP也遠遠高于浦東。
浦東是以小區和寬街道建設為主的城市代表,曾經有經濟學者對浦西和浦東城市建設特點的利弊做了比較,結論是生活在浦東可能有更廣闊的空間,但是,從土地的利用效率,人民生活的方便程度考慮,浦西有明顯的優勢。
如果我們暫時不考慮街區式城市與小區式城市的效率和方便差別,我們先考慮中國城市為什么最近20年來的發展,為什么一直都在追求以小區為核心的城市發展模式?
首先,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城鎮化與住房建設出現了兩大變化。一個是國有和集體單位,逐步取消福利住房政策,鼓勵商品房的大開發。這一改革,使中國城市居民的住房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大促進中國住房建設和城市的快速發展。例如,1978年,中國城市人均住房不到4平方米,上海一個小閣樓,住一家三代人,比比皆是。那個時候的上海灘,一間不到10平米的房子,不得不住5口人的情況很普遍。家里的床是雙層的,下床住著小叔子,上床哥哥和嫂子結婚。
這樣的情況不服存在了,目前,中國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已經超過30平方米。
住房政策改革的第二大變化,就是高度不均衡的發展,促使有產階層和無產階層的形成。例如,上面所說人均住房面積超過30平米的數據,卻隱藏著兩極嚴重分化的殘酷現實。有錢人的人均住房面積一般超過100平方米,沒錢的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一家人擠在了一個不到40平方米村中村黑暗的小屋子里面。
也就是說,改革開放,是解決了許多城里人的居住問題,但是,因為政府沒有花多大的力氣去解決低收入人口的住房問題,使中國城市住房的兩極分化,大大超過收入的兩極分化。衡量人均收入差別的基尼系數是0.47(官方數據),而衡量人均住房差別的基尼系數可能超過0.7。
城市里有錢人、普通人、低收入人和外來農民工,使城市居民分為四個檔次。有錢人占一般城市人口的10%,而占有的房子面積應該不少于40%。普通人占城市人口的40%,這部分人占有房子的比例應該是40%左右。剩下來50%的低收入人群和農民工只占有20%的住房。
就是因為有富人的存在,有大量低收入和農民工的存在,有錢人特別希望住上大的、安全的、服務周到的、環境優美的住房,不希望與那些低收入、衛生條件不好的人群混居在一起,開發商們,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教育,就知道只有通過不同品位的小區,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高檔小區也是很普遍的。那些小區里住的都是富豪和官員,他們非常需要安全。因為,巴西的社會很亂,有錢人不小心,就要遭人搶劫或者槍殺。
中國的城市也有富人遭到搶掠的情況,但是,這樣的情況沒有巴西嚴重。所以,中國的小區,主要不是防止富人遭窮人搶掠,而是為了給富人提供一個有別于他人的生活空間。
這樣有差別化的生活空間,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小區,當然也有別的形式。但是,小區為什么風靡全國,千篇一律,就是因為中國城市的階層非常清楚,而且每個階層的人群比較愿意集聚。
小區型城市是有代價的,其最大的代價就是土地浪費,就是交通效率低下。用街區替代小區的城市建設,肯定可也緩解這兩個問題,但是,改革很難。
改革的第一個困難,是因為現實的收入分化差別,在短期內無法解決。所以,有錢人,甚至是比較有錢的人,都習慣于住小區的模式。如果非要把小區打通,就有許多人的利益受到損害,需求得不到滿足。
第二個難題是,打破小區分割,社會治安問題將無法確定。有錢人和沒錢人住在一起,往往因為生活習俗不一樣,會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沖突和矛盾。這樣的矛盾可能不普遍,但是,中國的城市各種人群復雜,一旦出現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就很難。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街區建設是個好主意,但是,如何考慮不損害已有業主的利益,如何完善社區服務質量和居民區的治安管理,確是新政策最難破解的兩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