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張敬偉
本文發于微信公眾號:人大重陽。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作者張敬偉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本文原刊于6月7日聯合早報網。
美國對大眾(福士偉根)柴油車虛假排放不客氣,歐盟對谷歌也不手軟。
谷歌在歐洲的日子很不好過。除了4月份歐盟對谷歌發動的反壟斷調查,還有一些歐洲國家對谷歌的避稅,確切講是逃稅的調查。英國對谷歌采取了協商補稅的方式,和谷歌達成和解。但是這套和解方式在法國不好用。5月24日,法國檢方組織25名數據專家對谷歌進行突擊搜查,以便發現谷歌將利潤轉至低稅司法管轄區的證據。
去年6月份,法國就對谷歌避稅展開調查。本次行動是調查的一部分,10年前法國也對美國另一家跨國科技巨頭微軟展開過類似調查。法國對谷歌啟動的調查,現在看來不會收手。因為從谷歌和英國的和解情況看,谷歌的確存在著避稅嫌疑。據悉,法國絕不滿足于像英國那樣補繳1.3億英鎊的稅款了事,而是要從谷歌那里追繳高達16億歐元的稅款。
法國認為,設在愛爾蘭都柏林的谷歌總部,在法國或有一個永久性的基地。谷歌在申報時,有意忽略掉在法國市場的經營業務,從而漏掉或者少繳了應該在法國繳納的企業稅和增值稅。法國檢方以2014年谷歌在法國的營收(2.254億歐元)為例,稱谷歌當年在法國只繳了500萬歐元的企業稅極不合理。
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博弈。作為老牌市場經濟國家,在調查形形色色的市場主體避稅方面,法國能夠組織起足夠的法律、財稅、審計和數據專家,將谷歌在法國的經營行為查得一清二楚。至于谷歌,作為深耕全球化市場的跨國企業大佬,則諳熟世界各國的財稅、法律制度。而且,谷歌的市場成長史,一直伴隨著被調查,其中既有母國美國,也包括了歐洲國家。
因而,無論是應對這些市場的反壟斷調查還是避稅調查,谷歌反調查和應訴的能力也是極強的。如果相關國家沒有足夠的證據,要想拿下谷歌也絕非易事。而且,谷歌這類跨國企業,也學會了和調查國進行博弈的手段,要么拖時間,要么協商解決,最后才是認罰。
2011年,法國檢方曾經對谷歌在巴黎的辦事處進行過突擊搜查。法國再次啟動調查,顯然是一定要在谷歌身上找到逃稅證據,以便讓谷歌老老實實地補稅。
歐盟對谷歌的反壟斷調查,法國對谷歌逃稅調查,英國和谷歌達成的稅收和解,意大利也從對微軟的稅收和解中嘗到了甜頭,準備向谷歌下手,歐盟對谷歌似已形成圍剿之勢。
谷歌在歐洲的經歷,微軟和蘋果也都感同身受。其實,上述美國科技企業,在母國也多次有過被調查課以巨額罰款的經歷。嚴格的市場監管,嚴苛的社會監督,使市場主體處于無處不在的多重約束中。特別是行業翹楚,更容易受到市場監管的“眷顧”,稅收調查、反壟斷調查等隨時恭候。
作為市場經濟的成熟國家,在對企業主體的法治監管、利用剛性約束確保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方面,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市場監管經驗的確值得中國借鑒。
市場主體,無論是美國的微軟、蘋果和谷歌,還是歐洲的大眾,它們在面對各種監管和調查時,也都遵守市場規則配合調查,要么據理力爭或不憚以操起法律武器,或者和監管者協商和解。當然,一旦違規行為被坐實,上述企業大佬也甘愿受罰,涉事的高管甚至會承擔刑事責任。
因而,不僅歐盟的市場監管值得中國監管者學習,美歐企業的市場規則和法治維權意識也是中國企業學習的范本。
但須指出的是,歐美特別是歐洲市場,在市場監管上是否也存在著矯枉過正呢?觀察家們或見仁見智。從歐洲市場觀之,經歷過主權債務危機后,暴露出這個聯合的歐洲并未形成統一的市場和嚴格意義上的財政約束機制。在歐盟內部的歐元區,也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和福利平均主義的矛盾。公民社會對個體權利的過度訴求,導致行政權力的迭代頻然和政策執行力疲乏無力。
公眾社會層面是小政府,市場監管方面則是法治過度嚴苛,靠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支撐的歐洲資本主義大廈,只在德國等少數國家得以存續。歐盟實體經濟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對市場主體的監管過度,導致市場主體背負著過多的市場和法治成本。
簡言之,歐盟市場存在著精致的市場主義,給市場主體套上了緊箍咒。這種精致的市場主義,或可體現歐洲法治的成熟,客觀上也制約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歡迎關注人大重陽新浪微博:@人大重陽,微信公眾號: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