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劉東超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劉東超
中國精神是貫穿于中國歷史、表現為中華文明的精神體系和風格氣象,具有凝聚民族、鼓舞人民的功能。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績中,體現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家的杰出創造活動中。
中國精神形成、發展可以上溯到幾千年的歷史。原始社會的紋飾比較樸實、活潑、自由,反映了中國先民在艱難起點上的精神創造,是中國精神的早期源泉。青銅時代的獸面紋和大量銘文反映了夏商周三代的中國精神,反映了中華文明在這一時代的心智特征,反映了艱苦卓絕的生存競爭和戰爭、等級、宗法的時代特色。《詩經》反映了從貴族到平民的日常生活、政治軍事實踐和祭祀等活動,《楚辭》以奇瑰絢麗的語言反映了對于自然和人生的熱愛和探索。諸子百家反映了那個時代國人以理性精神對于世界、政治和人生的思考。漢賦以恢宏的結構、磅礴的氣勢、華麗的語言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精神的博大和開闊、樸拙和流暢。唐詩、宋詞、元曲以更為精致細致的語言反映了中國精神的深化和優化。明清小說以更為接近普通人生活的形式反映了世俗人情,描繪了一幅幅市俗風習圖畫,這一時期的啟蒙思想預示著近代的來臨,這二者反映了傳統中國精神的總結和向新形態轉變的準備。近現代的文藝創作和學術創作一個方面反映中華民族在救亡圖存的過程中迸發出的巨大力量,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在學習、借鑒、消化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中國精神的提升和形態更新。
在當代中國,中國精神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展現自己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點,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綜合的特點,一方面繼承傳統中國精神的優秀成分,另一個方面也借鑒了人類文明共同元素,同時還反映了當代改革開放的精神特征。這是中國精神在當代非常典型的體現,表現了中國精神融匯百家獨成一體的特征和開放通達的氣象。這為從各方面凝聚力量、感召人心提供思想基礎。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當代中國精神的精簡總結和概要表達。
第二,在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還談到,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億多人民正上演著波瀾壯闊的活劇,國家蓬勃發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歡樂憂傷,構成了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充滿著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著激昂跳動的樂章,展現出色彩斑斕的畫面。這是對當代中國精神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生動描寫。當我們談到中國精神時,既要看到其深邃抽象的層面,也要看到其落入生活平實樸素的層面。這里的描寫針對的便是后一層面。作為從漫長歷史繼承來的思想財富,作為在整個社會空間彌漫擴散著的觀念和情韻,中國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民族國家的前進步伐,小到個人的悲歡離合,中國精神都在以可以覺察或不可覺察的方式發揮著作用。因此,無論對于文藝創作還是對于學術創作,既要關注中國精神的理論表達和開拓,也要關注現實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后者往往具有更為生動形象、直觀感性的特征。
中國精神生發于、成長于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同時也作用于、影響著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因此,堅實地立足于這片土地,服務于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實踐活動,中國精神將會得到更大的開拓和發展,將會為人類文明做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