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謝偉峰
作者:謝偉鋒
書寫新篇章,開啟新征程。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在這份著眼于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重要報告中,“文化”一詞的出現頻率,不在少數。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期召開的一次盛會,而出現在十九大報告里的關鍵詞,將彰顯出中國改革者在時代大棋局中的落子所在。細讀發現,十九大報告中對“文化自信”的詮釋占了不小的篇幅。其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與行之路徑。
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強調了“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今世界,西方掌握了工業文明的先發優勢。在資本和技術的加持下,他國文化被包裝后輸出,一時間成為風靡。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在視聽享受的包裹之下,很容易成為舶來文化的擁躉。
舶來文化欲“喧賓奪主”,我們當如何見招拆招?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話之所指,既要著眼于改革開放,更是落腳于文化交流和共融。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激發文化活力的先決條件。這種開放的自信,不啻擲地有聲地表明了在文化雙向輸出中,我們是有底氣的,也可以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國際格局中矗立起自己的文化高地。而這一切,都源自我們所守住的中國立場。
守住中國立場,方有文化自信。這種態度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非是某一個階段單獨形成的文化矩陣,而是貫通古今、聯系中西、表明立場、直達人心——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已經有了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帶來的豐厚基礎,展現了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雙雙豐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引人向善的價值秩序……由思想做基礎,在文化基因、審美風范、傳統元素和符號表達等多重要素的共融中,代表中國立場的文化,已然成為一種新氣象、新風景。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在用創新發展和不斷完善來不斷豐富其內涵。從戰爭時期的“井岡山精神”,到新時期的“女排精神”,雖跨越了很大的時光坐標,但表達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的態度一以貫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是“薪火相傳”,更是精神的“永動”。其核心是與時代同頻共振,用自己的力量催人奮進。
(責任編輯 王小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