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范風永存
元宵節是中華名族重要的傳統節日,而元宵節的重頭戲是迎龍燈,俗稱“鬧元宵”。元宵節的迎龍燈是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人們通過迎龍燈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祈求五谷豐登、人畜平安。舊時的燈會都在元宵節舉辦,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迎龍燈一般于農歷正月初十起燈,廿日散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是熱鬧。
居住在大山深處的四散里的四個村子也不例外,莊頭的元宵日是正月十四,姜山的元宵節在正月十六,下徐、西塢的元宵節定在正月十五。為什么四散里的四個村要分成三天鬧元宵?考證加推測究其原因其一,四個村人口本來就不多,同一天鬧元宵大家都是演員誰來欣賞呢?其二是鬧元宵迎龍燈元宵佳節,家里親戚朋友一大堆,主人家要陪客,迎龍燈要雇人參與,四散里大都沾親帶故,岔開元宵節對大家都有幫助。其三元宵節的龍燈都要到云峰廟前的田里盤燈,如果四散里的四條龍燈差不多時間會聚廟前本來就不大的田里,撞頭嗑額的,誰讓誰?免不了傷了和氣。看來分開鬧元宵很有些道理,古代的前輩真有智慧。
迎龍燈燈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絢麗多姿。在建德蘭溪一帶常見的有紗布龍、稻草龍、板凳龍------各具千秋美不勝收,讓人賞心悅目,驚嘆不已。
莊頭村背靠大山,前倚嚴婺古道,房屋高低參差,弄堂狹窄,不適宜板凳龍。因此,他們迎龍燈選擇的是紗布龍。紗布龍分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龍頭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龍形狀 。外校棉紙,描以彩色龍磷、云彩。腮挑龍須,嘴銜龍珠,四支擎有各種彩燈,背上插旌旗數面,上懸"天燈",下掛"地燈",制作極為精細。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艷奪目。龍身每戶人家用竹架做成水桶大小形狀 ,外面蒙上長度五倍于“水桶”長的紗布,兩頭備有接口,下面用木把作手托內燃蠟燭。龍尾巴也由竹架做成向上翹的龍尾狀,外糊上棉紙,極具神韻。
傍晚時分,龍頭早已擺放在祠堂大廳,龍頭前的桌案上供奉著香案、三牲祭品。一面銅鑼敲得山響,催促村民快來祠堂接龍燈。夜幕降臨,三通爆竹響過,龍燈游出大廳環游村莊,到各戶門前接受村民的祭拜, 龍頭停下之時,鞭炮山響、焰火炫麗,主人家早已把八仙桌抬到大門邊,桌上燃起一對大紅蠟燭,并放滿了各種供品,熱情的主人往往會到龍嘴里換上一對新蠟燭,封上一個“紅包”作為利是錢。
接受完村民的祭祀,旌旗、鋼叉開道,爆竹在寂靜的天空中爆出緋紅的煙花,“匡匡”的鑼聲在大山里久久的回蕩,龍燈浩浩蕩蕩直奔位于西塢村外的云峰廟。(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盤龍燈的主場地位于云峰廟對面的田里,只見舞龍者手持木柄操縱燈籠,先是繞圈走,燈籠不停地小幅擺動,然后龍頭帶頭發力,帶動整條龍如波浪般滾動,遠看猶如蛟龍過江追波逐浪,氣勢磅礴。緊接著是龍打滾,隨著龍頭的360度舞動,中間那個舞龍的在其他人的配合下將手中的燈籠倒放(不可觸地),并從上面跳過去接下來,精彩加刺激,看得人大氣也不敢喘。“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看來舞燈的后生們在平日里是做足了功課。
盤燈完畢回到莊頭的大樟樹下,當“龍頭會”首事宣布“拆燈啰”的時候,你就得迅速拆燈,并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將燈進入主家的廚房下敬"灶神",據說誰第一個跑回家誰家就是今年運氣最好的。另外別忘了從龍頭上拔下幾根龍須放到灶頭上,以示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姜山人居住在十二(讀ne)尖的半山腰,房屋依山而建,高低落差很大,張三家的屋頂說不定就是李四家的門口。屋與屋之間地無三尺平,村里最大的建筑就是祠堂,其他連塊像樣的空地也沒有。板凳龍雖好看,但在姜山就如在螺絲殼里做道場沒法施展;紗布龍、稻草龍雖靈活善變,但對于姜山來說還是夠嗆。自然條件如此艱苦,難道元宵節的龍燈就不迎了?活人總不能被尿憋死,聰明的姜山前輩發明了一種“聞所未聞 ”的“走龍燈”。沒聽說過吧!還不趕緊隨我去瞧瞧。
大山里有的是毛竹,也不乏能工巧匠,早在年前就糊好了竹龍頭、竹龍尾。迎龍燈的儀式和莊頭差不了多少,只是把紗燈變成了手提燈籠,這樣坎坷的道路再也阻擋不了迎龍燈隊伍的腳步,阻擋不了村民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的樂觀精神,更阻擋不了那份祈求國泰民安的虔誠之心。
夜幕下的姜山“走龍燈”行走在曲折蜿蜒的下山路上,遠遠望去,星星點點的燈籠,時而“一”字長蛇陣,時而“之”字回龍陣,變化莫測,別有一種趣味在里頭。
姜山的“走龍燈”同樣也要到云峰廟前盤燈,即使這樣簡單的“走龍燈”也能盤出別有韻味的花樣 。 “頭銜尾 ”、 “桃花旋”、“中心花”、“滿天星”、“步步高”、“鳳開屏”、“樂開懷”,看的人是眼花繚亂贊不絕口。
最有看頭的要數下徐、西塢的板凳龍了,板凳龍是龍燈中最具有代表性“橋燈”。一般起碼有百余橋(一節為一橋),橋燈分“龍頭”和“燈橋”兩部分。燈橋下托木板,每板長2.3米,闊18厘米,厚5厘米,板兩頭各有一孔,間距70厘米,用以接燈。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
由于下徐與西塢是同一天過元宵節,而且迎的又是同樣是板凳龍有同臺競爭的意味,故兩村的村民都早就憋足了一口氣準備在廟前的田里一展雄姿來一場精彩的擂臺賽。四散里雖處大山但也不乏看客,由于四散里的附近村莊沒有迎龍燈的習俗,楊村前岸的、蘭溪嶺腳塢口的加上到四散里過元宵的親朋好友,看客很壯觀,看得人多舞龍燈的人才有勁呢。
寂靜的夜幕被幾聲響亮的爆竹撕破,隨著“鏗鏘”的鑼聲、“嚓嚓”的鋼叉聲,還有舞龍燈隊伍歡快的嘯叫聲,看客頓時騷動起來,下徐的“板凳龍來了”。到了云峰廟對面的盤燈主場,龍燈隊伍停下休整,板凳上的燈籠里重新換上了新蠟燭,后生們也見機休息一會恢復體力,他們要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隨著三聲催燈炮響,龍頭龍身依此上肩,隊伍先是緩緩繞場一周好像是暖暖身子,也或是熟悉一下場地,隨著鑼聲的精密響起和爆竹的連續炸響,隊伍在龍頭的引導下開始加速奔跑,令人激動的時刻到了,大家屛住呼吸,只見隊伍不斷的變著陣形,“欽索箍”、“肚里滾”、“青蛇溜”、“麥餅挑”、“荷花旋”、“剪刀股”、“雙開門”、“繞房柱”等極為精彩、驚險,看的大家是目瞪口呆 。
看燈的人沒有看夠,下徐的龍燈隊伍似乎也是意猶未盡,他們每年在云峰廟前盤燈完畢后還要到下徐村門口的大田里再次的耍弄一番,喝彩聲、尖叫聲、歡笑聲組成了一副歡快的和諧圖!
西塢的后生們當然也不甘居人后,他們訓練有素,龍燈舞得是同樣的精彩,只是村莊的地勢限制了他們的興致,他們從云峰廟回去后就“拆燈”了。
年年有元宵,天天盼元宵。新的一年來臨之際大家都來四散里看龍燈吧!它會給您帶去幸福與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