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光明日報
杏花與春雨,是自然界的一對佳偶。古典詩詞中的杏花,多以春雨為襯,如唐王涯《南浦杏花》:“胭脂萬點怯春寒,蓓蕾枝頭絳雪干。昨夜南風春雨過,玉人曉起揭簾看。”北宋歐陽修《田家》:“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南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元貫云石《雙調·殿前歡》:“隔簾聽,幾悉風送賣花聲。夜來微雨天階凈……杏花疏影,楊柳新晴。”明末陳子龍有《畫堂春·雨中杏花》一詞。清孔尚任《題扇頭墨畫杏花》:“杏花時節多風雨,那得春光與扇同。”
杏花,春雨,最好是在江南。元人虞集的《風入松》一詞,結句就是千古傳頌的“杏花春雨江南”。虞集對這一神來之句頗為得意,在《臘月偶題》詩中又寫道:“杏花春雨在江南。”確實,江南的婉約細膩,與杏花的清麗疏朗、春雨的寧靜軟綿,極其相宜。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有一幅清代畫家王翚所繪的《杏花春雨江南》。王翚(1632年—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王翚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繪畫,有很渾厚的傳統功底,為摹古高手,但又能在古人的基礎上自出新意,形成自家風范。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追隨者甚眾。因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將其目為虞山派之領袖人物。
此圖是王翚《仿古四季山水圖》屏風組畫中的一幅,描繪的是江南春景。圖中山巒層疊,樹青草綠,村舍屋宇錯落,小橋流水人家,漁船泛波湖上,一派雨后春光明媚的江南山村景致。在構圖布局上,小徑、樹木、庭院,皆隨河流之勢分布,疏密得當,既不擁擠,也不顯孤單零落。近處、遠處的小橋流水,將整幅畫面巧妙地連結在一起;遠處山巒環繞于霧靄之中,若隱若現,山巒以墨點點染,借以烘托初春萬物復蘇之景。臨湖的道路兩旁,樹木繁茂,枝葉稀疏清朗,同樹干高大粗壯之勢相呼應。全圖中樹干的畫法不盡相同,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功底:近處多為粗壯老干,先勾勒其輪廓,再以墨色和赭石加以暈染,刻畫詳細;遠處則多以濃墨一氣呵成,枝葉多以濕墨排點式描繪,各種技法交相呼應,使得整幅畫面變化多端。此圖的亮點還在于色彩的匠心運用:畫中設色以青綠、赭石為主,只在樹干和房屋勾勒上略施墨筆,而杏花則以淡紫色點綴,使得整幅畫淡雅清新卻不失蒼茫渾厚。此畫的另一突出之處是對“有人之境”的營造。從近景之中的小橋流水、竹籬茅舍,到中景一組遙相對應的長列屋舍,再到遠景隱于群山樹林中的錯落有致的庭院,連同畫中泛舟江上的漁船、悠然自得的漁夫,無不透露出濃厚的生活氣息,觀之令人頓生神清氣爽之感。
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組合,應該是王翚心中最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