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儒商 作者:黃帥
活著,愛著,原諒著。
——《戰爭與和平》
曾有一位文學教授在介紹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時,將教室的窗簾全部拉上,點起一支蠟燭,說這是普希金;然后又點起一支蠟燭,說這是果戈理;接著再點起一支蠟燭,說這是契訶夫;最后,他打開窗簾,陽光灑滿教室,他說,這就是列夫·托爾斯泰。相信這個經典的比喻,不少人都聽說過,它象征著俄國文學史上幾位巨匠的歷史地位,更重要的是,托爾斯泰筆下有著博大浩瀚與深刻睿智的文學世界,早就成為后世眼中的普遍評價。
今天是文學巨匠托爾斯泰誕辰189年,真正的托爾斯泰是怎樣的呢?這還要從他的幾部經典作品說起,從中也能看到他思想流變的大致過程。
《一個地主的早晨》 初涉文壇的激情
《一個地主的早晨》這篇小說是托爾斯泰的早期作品,當時其文學觀念還不成熟,但正因為它具有鮮明的實驗色彩,才讓文學研究者格外關注,從書中能看到他早年的價值觀。
托爾斯泰1828年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往多瑙河戰線,并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這段從軍經歷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許多現實體驗和素材。
1855年11月,托爾斯泰來到圣彼得堡,開始跟文學圈人士大量接觸。從歷史的記錄里,我們今天仍然能感到托爾斯泰初涉文壇時的激情。他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并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當時,托爾斯泰就萌生了現實主義的文學思想,認為任何藝術都不能脫離社會生存。離開圣彼得堡后,他還曾到法國、瑞士、意大利和德國游歷。
《一個地主的早晨》發表于1856年。它講述的是一個地主在自己莊園里的改革,反映托爾斯泰站在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在撰寫小說的同時,托爾斯泰在現實中開始了頗具烏托邦色彩的改良,他起草方案,準備以役代租等方法解放農民,并在自己莊園試行,但并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
從資料上看,托爾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間幾乎中斷創作,先后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并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試圖以己之力來推動對農民的解放。
《戰爭與和平》 現實主義的扛鼎之作
托爾斯泰奠定自己在文學史上不可撼動地位的作品是《戰爭與和平》。不論是多么苛刻的排行榜,這部小說都能被列入世界上最偉大的十部文學作品之一。
濃烈的史詩情懷、對歷史和人性的深沉認知,以及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構成了《戰爭與和平》最典型的藝術風格。盡管有讀者會“抱怨”此書的卷帙浩繁,但任何一個對純文學抱有興趣的讀者,都能在其中感受到托爾斯泰的如椽巨筆。
全景式展示是《戰爭與和平》最有魅力的藝術風貌之一。根據文學史的記述,《戰爭與和平》對19世紀初葉俄國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生活作了全面的反映。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成為它描述的重點,但托爾斯泰不僅僅寫戰爭場面,更在于借此表現戰場背后的社會生活和人性。
具體來說,小說中的四大家族——庫拉金、保爾康斯基、羅斯托夫和別祖霍夫,背后是俄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具體呈現載體。有評論認為,《戰爭與和平》體現了托爾斯泰思想中的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
也正因此,《戰爭與和平》以其豐富性和復雜性而著稱,其中不僅有對社會生活和戰爭場面的描述,還有對人生的感悟與對歷史的沉思。比如,托爾斯泰曾說,“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滿足。其他則是無關緊要的”。
從評價來看,諸多作家和學者對《戰爭與和平》 都不吝贊美之辭。“人一生其實不用讀太多書,有個七八本便足矣;但是,為了找到這七八本最值得讀的書,則必須先讀完兩三千本。在數以千計的俄國文學名著中,《戰爭與和平》這部最偉大作家的最偉大作品,無疑就是最該讀的那幾本書之一”,俄國作家巴別爾曾如是說。
同樣是文壇大腕的屠格涅夫也說過,“《戰爭與和平》 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這部規模宏大的作品中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這部作品以高超的技藝描述了本世紀初俄羅斯的社會生活和個體生活。《戰爭與和平》使我們能夠更直接、更準確地了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羅斯的生活,這會勝過讀幾百部民族學和歷史學的著作。”
《安娜·卡列尼娜》 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相比人物線索眾多、情節復雜的《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的另一部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是以女性的視角來批判社會現象和人性問題的。這部小說通過書寫安娜追求愛情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談到小說故事原型,據學者研究,1870年,托爾斯泰便打算寫一部出身高等社會的有夫之婦失足的小說,并打算把這個女人寫得可憐而無罪。1872年,離托爾斯泰的農莊五俄里的地方,一個叫安娜茲科娃的婦女,發現她的情人另有新歡,于是一氣之下只拿了一些換洗衣服到圖拉去,后來又返回村子,投身在貨車車輪下而死。托爾斯泰目睹了這出悲劇,深受觸動。
托爾斯泰在1873年動筆開始寫《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完成。書中的主角除了安娜,還有性格矛盾的沃倫斯基。他出身貴族家庭,對安娜的關切無微不至,但沉迷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他風流倜儻,激發了安娜心底的情欲,最終也將她推向了無以復加的悲劇。
耐人尋味的是列文這個角色。列文的形象在書中堪稱理想主義的代表,他也是托爾斯泰筆下頗有“自傳體”形象的角色。有評論曾指出,“列文”只是一名小地主,因而他必須從事勞動,而勞動的特性決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質。盡管他對社會前景有一番自己的理解,但卻無力改變現實。”
簡單地用人們熟知的“家庭幸福與不幸”來理解這部巨著是不夠的,托爾斯泰借助人物和家庭悲劇來書寫那個時代的精神特質和社會問題。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曾說,俄羅斯民族性格中存在著深刻的“兩極性”和“矛盾性”,是一個“分裂性”的民族,在安娜身上,就體現了俄羅斯文化這種本能與信仰的斷裂性。因為內涵深刻,藝術成就極高,此書在文學史上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同為偉大作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說,“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杰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復活》 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總結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最知名的作品。因為帶有深厚的宗教情緒和道德哲思,這部作品也令不少讀者深感晦澀難懂。
小說同樣取材于真實的事件。據資料顯示,這個素材是檢察官柯尼為他提供的:一個貴族青年引誘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懷孕后被趕出家門,后來當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錢而遭受審判。這個貴族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席法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過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譴責。他向法官申請準許自己同她結婚以贖罪,不幸婢女在獄中死于斑疹傷寒。
一方面,在對當時社會罪惡和腐朽的法律、教會制度的揭露上很難找出另一部作品有這樣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它宣揚了贖罪、拯救靈魂、禁欲主義、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觀點,宣揚一種屬于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思想,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
當然,作為一個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備的偉大作家,托爾斯泰在晚年將思考升華為更具體系化的理論,并不讓人意外。只是,《復活》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思想變化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并不是簡單的一成不變,托爾斯泰在晚年的思想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
有評論認為,“《復活》是托爾斯泰世界觀發生劇變后,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后一部長篇巨著,公認為是托爾斯泰創作的頂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總結。”從《復活》中也能看到,托爾斯泰渴望通過道德感喚醒人性,但也不愿意放棄宗教的寄托,盡管談及博愛思想,但在惡行面前,依然是不抵抗的姿態。
托爾斯泰晚年的矛盾和痛苦,最后反映在實際的行動上。思想的糾結,對現實的悲觀,以及和妻子在生活中的糾紛,令托爾斯泰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1910年10月28日他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11月20日,托爾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車站逝世,享年82歲。
托爾斯泰一生思想的變化與對藝術的求索,不僅是他自己文學生涯的歷程,也是俄國文學和思想的變遷。托爾斯泰的人生歷程和文學成就,在歷史上已有很高的評價,在未來的視角回首,托爾斯泰不僅屬于俄羅斯,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黃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