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rushang.cn 中國(guó)儒商 作者:
卷上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shí)如栟櫚(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原注:從草,當(dāng)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4)。從木,當(dāng)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楊執(zhí)戟(8)云:“蜀西南人謂荼曰蔎。郭弘農(nóng)(9)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dāng)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shí)(10),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11)。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jié)瘕疾(12)。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13)抗衡也。采不時(shí),造不精,雜以卉莽(14),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15),中者生百濟(jì)、新羅(16),下者生高麗(17)。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shè)服薺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注釋: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條。《詩(shī)經(jīng).周南》:伐其條枚。掇,拾揀。
(2)栟櫚:棕樹。《說文》:“栟櫚,棕也”。栟,讀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礫:下孕,在地下滋生發(fā)育。兆,裂開,指核桃與茶樹生長(zhǎng)時(shí)根將土地?fù)瘟眩绞汲鐾脸砷L(zhǎng)。
(4)開元文字音義:字書名。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編輯的字書。早佚。
(5)槚:讀音jia,本為楸、梓類的美木,借指為茶。
(6)蔎:讀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認(rèn)為應(yīng)是草香。借指為茶。
(7)荈:讀音chuan。茶樹老葉制成的茶。
(8)楊執(zhí)戟:即楊雄,西漢人,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執(zhí)戟是其官職。
(9)郭弘農(nóng):即郭璞,晉人,詩(shī)人、文字學(xué)家,注釋過《爾雅》。
(10)藝而不實(shí):藝,指種植技術(shù)。
(11)葉卷上,葉舒次:葉片卷者為初生故其質(zhì)量好,舒展平直者質(zhì)量次。
(12)性凝滯,結(jié)瘕疾:凝滯,凝結(jié)不散。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jiān)者曰癥,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認(rèn)為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黨:唐時(shí)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zhǎng)治市長(zhǎng)子、潞城一帶。
(16)百濟(jì)、新羅:唐時(shí)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兩個(gè)小國(guó),百濟(jì)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17)高麗:應(yīng)為高句麗,唐時(shí)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小國(guó),即今朝鮮。
(18)澤州、易州、幽州、澶州:皆為唐時(shí)州名。治所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qū)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19)薺苨:一種形似人參的野果。苨,讀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陰、陽、風(fēng)、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瘳,痊愈。
二之具
籯(1):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2)。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fù)以采茶也。(原注:籯,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籯,不如一經(jīng)。”(3)顏師古(4)云:“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無用突(5)者。
釜:用唇口者。
甑(6):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7)。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原注: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制之,(原注:亞字當(dāng)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并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為佳。
規(guī):一曰模,一曰棬。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tái),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dòng)。
襜(8):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guī)置 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9):一曰贏子,一曰蒡莨(10),以二小竹,長(zhǎng)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11):一曰錐刀。柄以堅(jiān)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zhǎng)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zhǎng)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gòu)于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塘煨火,令煴煴然(12)。江南梅雨時(shí),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養(yǎng)為名。)
注釋:
(1)籯:讀音ying。竹制的箱、籠、籃子等盛物器具。
(2)筥:讀音ju。圓形的盛物竹器。
(3)黃金滿籯,不如一經(jīng):語出《漢書 韋賢傳》。謂留給兒孫滿箱黃金,不如留給他一本經(jīng)書。
(4)顏師古:唐初經(jīng)學(xué)家,曾注《漢書》。
(5)突:煙囪,成語有“曲突徙薪”。
(6)甑:讀音zeng。古代蒸炊器,似今蒸籠。
(7)籃以箅之,篾以系之:箅,讀音bi。蒸籠中的竹屜。篾,讀音mie,長(zhǎng)條細(xì)簿竹片,在此作從甑中取出箅的理耳。
(8)襜:讀音chan。系在衣服前面的圍裙。《爾雅 釋物》:“衣蔽前謂之襜”。
(9)芘莉:芘,讀音bi。芘莉,竹制的盤子類器具。
(10)蒡莨:讀音pang lang。籠、盤一類盛物器具。
(11)棨:讀音qi,穿茶餅用的錐刀。
(12)煴煴然:煴,讀音yun。沒有光焰的火。煴煴然,火熱微弱的樣子。顏師古說:“煴,聚火無焰者也。”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zhǎng)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發(fā)于叢薄(1)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原注:京錐文也(2)。)犎牛臆者,廉襜然(3);(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輪[囗禾]然(4);輕飆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jīng);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5)者,枝干堅(jiān)實(shí),艱于蒸搗,故其形籭簁然(6);有如霜荷者,莖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經(jīng)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7)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8),存于口決。
注釋:
(1)叢薄:灌木、雜草叢生的地方。《漢書注》:“灌木曰叢”。楊雄《甘草同賦注》:“草叢生曰薄”。
(2)京錐文也:京,高大。《詩(shī)經(jīng) 皇矣》:“依其在京”。《詩(shī)毛傳》:“京,大阜也”。錐,刀錐。文,同“紋”。全句意為:大刀錐刻鉆的花紋。
(3)臆者,廉襜然:臆,指牛胸肩部位的肉;廉,邊側(cè)。《說文》:“廉,仄也”。襜,帷幕。意為像牛胸肩的肉,像側(cè)邊的帷幕。
(4)輪[囗禾]:輪,車輪。[囗禾],圓頂?shù)膫}(cāng)。
(5)竹籜:竹筍的外殼。籜,讀音ruo。
(6)籭簁:籭、簁相通,讀音亦同為si,皆為竹器。《說文》:“籭,竹器也”,《集韻》說是竹篩。
(7)坳垤:土地低下處叫坳,小土堆叫垤。形容茶餅表面的凸凹不平。
(8)否臧:否,讀音pi,貶,非議;臧,褒獎(jiǎng)。《世說新語 德行第一》:“每與人言,未嘗臧否人物。”
卷中
四之器
風(fēng)爐(灰承):筥 炭撾 火筴 鍑 交床 夾 紙囊 碾(拂末) 羅合 則 水方 漉水囊 瓢 竹筴 鹺簋(揭) 碗 熟 盂 畚 札 滌方 滓方 巾 具列 都籃
風(fēng)爐(含灰承):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污墁(1)。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離于中(2)”;一足云:“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滅胡明年鑄(3)。”其三足之間,設(shè)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風(fēng)漏燼之所。上用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4)”也。置滯(土旁)[土臬],于其內(nèi)設(shè)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fēng)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fēng),離主火,坎主水,風(fēng)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yùn)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抬之。
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圓眼。其底蓋若莉篋(7)口,鑠之。
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zhǎng)一尺,銳上豐中。執(zhí)細(xì)頭,系一小 ,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8)也。或作槌,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薹句鏁之屬。以鐵或熟銅制之。
鍑(音輔,或作釜,或作鬴):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yè)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10)煉而鑄之。內(nèi)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內(nèi),易其摩滌;沙澀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廣其緣,以務(wù)遠(yuǎn)也。長(zhǎng)其臍,以守中也。臍長(zhǎng),則沸中;沸中,末易揚(yáng),則其味淳也。洪州(11)以瓷為之,萊州(12)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jiān)實(shí),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稚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于鐵也。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以小青竹為之,長(zhǎng)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jié),節(jié)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13),津潤(rùn)于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以剡藤紙(14)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含拂末):以桔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之。內(nèi)圓而外方。內(nèi)圓,備于運(yùn)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nèi)容墮而外無余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zhǎng)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zhí)圓。其拂未,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貯之,以則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jié)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才,口徑四寸。
則:以海貝、蝸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15)、策之類。則者,量也,準(zhǔn)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16)”,若好薄者減之,故云則也。
水方:以稠榜木(原注,音胄,木名也。)槐、楸、梓等合之,其里井外縫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17):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之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yuǎn)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細(xì)翠鈿以綴之,又作油綠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犧、杓,剖瓠為之,或刊木為之。晉舍人杜毓(18)《荈賦》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闊,胚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余,乞相遺也。”犧,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為之。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zhǎng)一尺,銀裹兩頭。
鹺簋(19)(含揭):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缶。貯鹽花也。其揭,竹制,長(zhǎng)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20)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21)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琉《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州也,甌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22):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筥。其紙帊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札:緝栟櫚皮,以茱萸莫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以貯洗滌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巾:以絁布(23)為之。長(zhǎng)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潔諸器。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黃黑可扃(24)漆者。長(zhǎng)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以悉設(shè)諸器而名之,以竹蔑,內(nèi)作三角方眼,外以雙蔑闊者經(jīng)之,以單蔑纖者縛之,遞壓雙經(jīng),作方眼,使玲成。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zhǎng)二尺四寸,闊二尺。
注釋
(1)污墁:本為涂墻用的工具,這里指涂泥。
(2)坎上巽下離于中:坎、巽、離都是八卦的卦名,坎為水,巽為風(fēng),離為火。
(3)盛唐滅胡明年:盛唐滅胡,指唐平息安史之亂,時(shí)在唐肅宗至德元年(763)。盛唐滅胡明年則是公元764年。
(4)伊公羹、陸氏茶:伊公,指商湯時(shí)的大尹伊摯。相傳他善調(diào)湯味,世稱“伊公羹”; 陸即陸羽自己,“陸氏茶”則指陸羽煎茶。
(5)犎比滂:讀音die nie。犎,貯藏。《廣韻》:“滯,貯也,止也。”比滂,土堆。《集韻》:“比滂,小山也”。
(6)三足鐵籭:籭,通“盤”,盤子。
(7)莉筴:用小竹蔑編成的長(zhǎng)方形箱子。
(8)木吾:木棒。崔豹《古今注》:“木吾,樟也”。
(9)蔥薹句鏁:蔥薹,蔥的籽實(shí),長(zhǎng)在蔥的頂部,呈圓珠形。句鏁,句通“勾”,彎曲形。鏁,即“鎖”的異體字。
(10)耕刀之趄:耕刀,即鋤頭、犁頭。趄,讀音ju,艱難行走之意,成語有“趑趄不前”,此引申為壞的、舊的。
(11)洪州:唐時(shí)州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一帶。
(12)萊州:唐時(shí)州名,治所在今山東掖縣一帶。
(13)竹之筱:筱,竹的一種,名小箭竹。
(14)剡藤紙:產(chǎn)于唐時(shí)浙江剡縣、用藤為原料制成的紙,潔白細(xì)致有韌性,為唐時(shí)包茶專用紙。
(15)竹匕:匕,讀bi,匙子。
(16)用末方寸匕:用竹匙挑起茶葉末一平方寸。陶弘景《名醫(yī)別錄》:“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
(17)漉水囊:漉,濾過。漉水囊,即濾水袋。
(18)杜毓(265—316):應(yīng)作杜育,字方叔,西晉文人,曾任中書舍人等職。
(19)鹺簋:鹽罐,鹺,讀音cuo,即鹽。《禮記.曲禮》:“鹽曰咸鹺”。簋,讀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圓口竹器。
(20)越州、鼎州、婺州: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地區(qū)。唐時(shí)越窯主要在余姚,所產(chǎn)青瓷,極名貴。鼎州,治所在今陜西省徑陽三原一帶。婺州,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一帶。
(21)岳州、壽州、洪州、邢州:皆唐時(shí)州郡名。治所分別在今湖南岳陽、安徽壽縣、江西南昌、河北邢臺(tái)一帶。
(22)畚:讀音ben3。即簸箕。
(23)滯(土旁)布,滯(土旁),讀音shi,粗綢。
(24)扃:讀音jiong1,可關(guān)鎖的門。
卷下
五之煮
不起 凡炙茶,慎勿于風(fēng)燼間炙,熛焰如鉆,使涼炎不均。特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蟆背(1),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罷熱搗,葉爛而芽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2),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穰骨也。炙之,則其節(jié)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原注:末之上者,其屑如細(xì)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原注:謂桑、槐、桐、櫪之類也)其炭曾經(jīng)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原注:膏木,謂柏、松、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3),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原注:《荈賦》所謂“水則岷方之注,挹(4)彼清流。”)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5),或潛龍蓄毒于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yuǎn)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6),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diào)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原注:啜,嘗也,市稅反,又市悅反。)無乃[鹵舀][鹵監(jiān)]而鐘其一味乎,(原注:[鹵舀],古暫反。[鹵監(jiān)],吐濫反。無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環(huán)激湯心,則量末當(dāng)中心而下。有頃,勢(shì)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至諸碗,令沫餑均。(原注:字書并《本草》:“沫、餑,均茗沫也。”餑,蒲笏反。)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xì)者曰花,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huán)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湄(7);又如菊英墮于樽俎之中(8)。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9)。《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敷(10)”有之。
第一煮沸水,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原注:徐縣、全縣二反。至美者曰雋永。雋,味也。永,長(zhǎng)也。史長(zhǎng)曰雋永,《漢書》蒯通著《雋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數(shù)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
其色緗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 也,(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音使。)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注釋
(1)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炮,烘烤。培塿,小土堆。塿讀lou。 蝦蟆背,有很多丘泡,不平滑,形容茶餅表面起泡如蝦蟆背。
(2)如漆科珠:科,用斗稱量。《說文》:“從禾,從斗。斗者,量也”。這句意為用漆斗量珍珠,滑溜難量。
(3)勞薪之味:勞薪,即膏木、敗器。用膏木、敗器之類燒烤,食物會(huì)有異味。典出《晉書 荀勖傳》。
(4)挹:挹,讀yi,舀取。
(5)自火天至霜郊:火天,七月酷暑時(shí)節(jié)。《詩(shī)經(jīng) 七月》:“七月流火”。霜郊,霜初降大地。“霜降”在農(nóng)歷九月下旬,霜郊則指秋末冬初。
(6)如魚目:水初沸時(shí)冒出的小氣泡,像魚眼睛,故稱魚目。
(7)水湄:有水草的河邊。《說文》:“湄,水草交為湄”。
(8)樽俎:樽是酒器,俎是砧板,這里指各種餐具。
(9)皤皤然:皤,讀音po。皤皤,滿頭白發(fā)的樣子。這里形容白色水沫。
(10)燁若春敷 :燁,讀ye,光輝明亮。敷,讀fu,花。《集韻》:“敷,花之通名。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1),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shí)義遠(yuǎn)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2),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3),聞?dòng)隰斨芄?4),齊有晏嬰(5),漢有楊雄、司馬相如(6),
吳有韋曜(7),晉有劉琨、張載、遠(yuǎn)祖納、謝安、左思之徒(8),皆飲焉。滂時(shí)浸俗,盛于國(guó)朝,兩都并荊俞(原注:俞,當(dāng)作渝。巴渝也)間(9),以為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10)。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yáng)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xí)俗不已。
于戲!天育有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11),非水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12),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shù)三;次之者,碗數(shù)五。若座客數(shù)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shù),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bǔ)所闕人。
注釋
(1)呿而言:呿,讀音qi,張口。《集韻》:“啟口謂之呿"。這里指開口會(huì)說話的人類。
(2)蠲憂忿:蠲,讀音juan,免除。《史記 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
(3)神農(nóng)氏: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教民稼穡,號(hào)神農(nóng),后世尊為炎帝。后人偽托神農(nóng)作《神農(nóng)本草》等書,其中提到茶,故云“發(fā)乎神農(nóng)氏”。
(4)魯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輔佐武王滅商,建西周王朝,制禮作樂,后世尊為周公,因封國(guó)在魯,又稱魯周公。后人偽托周公作《爾雅》,其中講到茶。
(5)晏嬰(?—公元前500):字平仲,春秋之際政治家,齊國(guó)名相。相傳著有《晏子春秋》。
(6)楊雄、司馬相如:楊雄,見前注。司馬相如(前178—前118),字長(zhǎng)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著名文學(xué)家,著有《子虛賦》、《上林賦》等。
(7)韋曜(220—280):應(yīng)作韋昭,字弘嗣,三國(guó)時(shí)人,在東吳歷任中書仆射、太傅等要職。
(8)劉琨、張載、遠(yuǎn)祖納、謝安、左思之徒:
劉琨(271—318),字越石,晉中山魏昌人(今河北無極縣),曾任西晉平北大將軍等職;
張載,字孟陽,晉安平(今河北深縣)人。文學(xué)家,有《張孟陽集》傳世;
遠(yuǎn)祖納,即陸納(320?--395),字祖言,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東晉時(shí)任吏部尚書等職。陸羽與其同姓,故尊為遠(yuǎn)祖;
謝安(319--385),字安石,陳國(guó)陽夏人(今河南太康縣)。東晉名臣;
左思(250?--305?),字太沖,山東臨淄人。著名文學(xué)家,代表作有《三都賦》、《詠史》詩(shī)等。
(9)兩都并荊俞間:兩都,長(zhǎng)安和洛陽。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俞,或作渝。渝州,治所在今四川重慶一帶。
(10)痷:痷讀an,意為病態(tài)。《博雅》:“病也”。
(11)飛湍壅潦:飛湍,飛奔的急流。潦,雨后積水。壅潦,停滯的積水。潦,雨后積水。
(12)操艱攪遽:操作艱難、慌亂。遽,讀音ju,惶恐、窘急。
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農(nóng)氏。
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
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zhí)戟雄。
吳:歸命侯(1),韋太傅弘嗣。
晉:惠帝(2),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3),傅司隸咸(4),江冼馬統(tǒng)(5),孫參軍楚(6),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huì)稽內(nèi)史俶,謝冠軍安石,郭弘農(nóng)璞,桓揚(yáng)州溫(7),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guó)夏侯愷(8),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樂安任育長(zhǎng)(9),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10),剡縣陳務(wù)妻,廣陵老姥,河內(nèi)山謙之。
后魏:瑯邪王肅(11)。
宋:宋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12),鮑昭妹令暉(13),八公山沙門譚濟(jì)(14)。
齊:世祖武帝(15)。
梁:劉廷尉(16),陶先生弘景(17)。
皇朝:徐英公勣(18)。
《神農(nóng)食經(jīng)》(19):“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槚,苦荼”。
《廣雅》云(20):“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21):“嬰相齊景公時(shí),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司馬相如《凡將篇》(22):“烏喙,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檗,蔞, 草,芍藥,桂,漏蘆,蜚廉,萑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謂荼曰蔎”。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悉以七勝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晉中興書》(23):“陸納為吳興太守時(shí),衛(wèi)將軍謝安嘗欲詣納,(原注:《晉書》以納為吏部尚書。)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dāng)?shù)人饌。安既至,所設(shè)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奈何穢吾素業(yè)?’”
《晉書》:“桓溫為揚(yáng)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搜神記》(24):‘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茍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并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shí)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史演書》(25)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26),桂一斤,黃岑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原注:潰,當(dāng)作憒。)悶,常仰真茶,汝可致之。”
傅咸《司隸教》曰:“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嫗何哉?”
《神異記》(27):“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余,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
左思《嬌女詩(shī)》(28):“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蕙芳,眉目燦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fēng)雨中,倏忽數(shù)百適。心為荼荈劇,吹噓對(duì)鼎[钅歷]。”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shī)》(29)云:“借問揚(yáng)子舍,想見長(zhǎng)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shí)進(jìn),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桔,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吳饌逾蟹[蟲胥]。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
傅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栗,恒陽黃梨,巫山朱桔,南中荼子,西極石蜜。”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yīng)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應(yīng)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鉤、葵羹各一杯。”
孫楚《歌》:“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xùn)|,美豉出魯淵。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桔木蘭出高。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華佗《食論》(30):“苦荼久食益意思。”
壺居士《食忌》(31):“苦荼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郭璞《爾雅注》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
《世說》(32):“任瞻,字育長(zhǎng),少時(shí)有令名,自過江失志。既下飲,問人云:‘此為荼?為茗?’覺人有怪色,乃自申明云:‘向問飲為熱為冷耳’。”
《續(xù)搜神記》(33):“晉武帝時(shí),宣城市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長(zhǎng)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復(fù)還,乃探懷中桔以遺精。精怖,負(fù)茗而歸。”
《晉四王起事》(34):“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荈》(35):“剡縣陳務(wù)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輒先祀之。兒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勞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夢(mèng)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hù),又享吾佳茗,雖泉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bào)(36)!’及曉,于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shí),有老嫗每旦獨(dú)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jìng)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旁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嫗執(zhí)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藝術(shù)傳》(37):“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荼蘇而已。”
釋道該說《續(xù)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xùn)|人。元嘉中過江,遇沈臺(tái)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原注:懸車,喻日入之候,指重老時(shí)也。《淮南子》(38)曰:“日至悲泉,愛息其馬”,亦此意。)飯所飲荼。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傳》(39):“江統(tǒng),字應(yīng),遷愍懷太子洗馬(40),嘗上疏諫云:‘今西園賣醯(41)、面、藍(lán)子、菜、茶之屬,虧敗國(guó)體’”。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jì)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shè)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
王微《雜詩(shī)》(42):“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lǐng)今就槚。”
鮑昭妹令暉著《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43):“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shè)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
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44):“傳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氣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節(jié),邁昌荇之珍。疆場(chǎng)擢翹,越葺精之美。羞非純束野麋,裛似雪之驢;鲊異陶瓶河鯉,操如瓊之粲。茗同食粲,酢類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糧聚。小人懷惠,大懿難忘。”
陶弘景《雜錄》:“苦荼,輕身?yè)Q骨,昔旦丘子、黃山君服之。”
《后魏錄》:“瑯邪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莼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為奴’。”(45)
桐君錄》(46):“西陽、武昌、廬江、晉陵好茗,(47)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天門冬、拔葜取根,皆益人。又巴東別有真茗茶(48),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并大皂李作荼,并冷。又南方有真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而交、廣最重(49),客來先設(shè),乃加以香[上艸下毛]輩。”
《坤元錄》(50):“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云蠻俗當(dāng)吉慶之時(shí),親族集會(huì)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樹。”
《括地圖》(51):“臨遂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茶溪(52)。”
山謙之《吳興記》(53):“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山(54),出御荈。”
《夷陵圖經(jīng)》(55):“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56),茶茗出焉。”
《永嘉圖經(jīng)》:“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57)
《淮陰圖經(jīng)》:“山陽縣南二十里有茶坡。”(58)
《茶陵圖經(jīng)》:“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
《本草·菜部》:“苦荼,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木茶],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詩(shī)》云:誰謂荼苦(61),又云:堇荼如飴(62),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采,謂之苦[木茶](原注:‘途遐反。’)” (59)
《本草·木部》(60):“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注》云:‘春采之’。”
《枕中方》:“療積年瘺,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搗篩,煮干草湯洗,以敷之。”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苦茶、蔥須煮服之。”
注釋
(1)歸命侯:即孫皓(242—283),東吳亡國(guó)之君。公元280年,晉滅東吳,孫皓投降,封“歸命侯”。
(2)惠帝:惠帝司馬衷,西晉的第二代皇帝,公元290--306年在位。
(3)張黃門孟陽:張載字孟陽,著名詩(shī)人。但未任過黃門侍郎,任黃門侍郎的是他的弟弟、詩(shī)人張協(xié)。
(4)傅司隸咸:傅咸(239--294),字長(zhǎng)虞,北地泥陽(今陜西銅川)人,官至司隸校尉,簡(jiǎn)稱司隸。
(5)江洗馬統(tǒng):江統(tǒng)(?--310),字應(yīng)元,陳留縣(今河南杞縣東)人,曾任太子洗馬。
(6)孫參軍楚:孫楚(218?--293),字子荊,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遙縣),曾任扶風(fēng)參軍。
(7)桓揚(yáng)州溫:桓溫(312--373),字元子,龍亢(今安徽懷遠(yuǎn)縣西)人,曾任揚(yáng)州牧等職。
(8)沛國(guó)夏侯愷:晉書無傳,干寶《搜神記》中提到他。
(9)新安任育長(zhǎng):任育長(zhǎng),生卒年不詳,新安(今河南澠池)人。名瞻,字育長(zhǎng),曾任天門太守等職。
(10)敦煌單道開:東晉著名佛教徒,敦煌人,《晉書》有傳。
(11)瑯琊王肅:王肅(436--501)字恭懿,瑯琊(今山東臨沂)人,初仕南齊,因父兄被南齊武帝所殺,乃投北魏。是北魏著名文士,曾任尚書令等職。
(12)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劉子鸞、劉子尚,都是南北朝時(shí)宋孝武帝的兒子。一封新安王,一封豫章王。但子尚為兄,子鸞為弟。
(13)鮑昭妹令暉:鮑昭,應(yīng)為鮑照(414--466),字明遠(yuǎn),東海郡(今江蘇鎮(zhèn)江)人,南朝著名詩(shī)人。其妹令暉,擅長(zhǎng)詩(shī)賦。《玉臺(tái)新詠》載其“著香茗賦集》行于世”,但該集已佚。鐘嶸《詩(shī)品》說她:“往往嶄新清巧,擬古尤勝。”
(14)八公山沙門潭濟(jì):八公山,在今安徽壽縣北。沙門,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潭濟(jì),應(yīng)為曇濟(jì),曾著《五家七宗論》,是南朝宋名僧。
(15)世祖武帝:南北朝時(shí)南齊的第二個(gè)皇帝,名肖賾,公元483--493在位。
(16)劉廷尉:劉孝綽(481--539),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學(xué)家。為梁昭明太子賞識(shí),任太子太仆兼廷尉卿。
(17)陶先生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秣陵(今江蘇寧縣)人,著名道士,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集注》傳世。
(18)徐英公勣:徐世勣(592--667),字懋功,唐開國(guó)功臣,封英國(guó)公。
(19)神農(nóng)食經(jīng):古書名,已佚。
(20)廣雅:字書。三國(guó)時(shí)張輯撰,是對(duì)《爾雅》的補(bǔ)作。
(21)晏子春秋:又稱《晏子》,舊題齊晏嬰撰,實(shí)為后人采晏子事輯成,成書約在漢初。 此處陸羽引書有誤。《晏子春秋》原為:“炙三戈五卵苔菜而矣”,不是“茗菜”。
(22)凡將篇:偽托司馬相如所作的書,已佚。此處引文為后人所輯。
(23)晉中興書:已佚,現(xiàn)有清人輯存一卷。
(24)搜神記:東晉干寶著,計(jì)三十卷,為我國(guó)志怪小說之始。
(25)南兗州:晉時(shí)州名,治所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
(26)安州:晉時(shí)州名,治所在今湖北安陸縣一帶。
(27)神異記:西晉道士王浮著,原書已佚。
(28)左思《嬌女詩(shī)》:原詩(shī)五十六句,陸羽所引僅為有關(guān)茶的十二句。
(29)張孟陽《登成都樓詩(shī)》: 原詩(shī)三十二句,陸羽僅錄有關(guān)茶的十六句。
(30)華佗《食論》:華佗(約141--208),字元化,東漢名醫(yī)。傳說其作《食論》,已佚。
(31)壺居士:道教傳說的真人之一,又稱壺公。
(32)世說:即《世說新語》,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著,為我國(guó)志人小說之始。
(33)續(xù)搜神記:舊題陶潛著,實(shí)為后人偽托。
(34)晉四王起事:南朝盧綝著,原書已佚。
(35)異苑:東晉末劉敬叔所撰,今存十卷。
(36)翳桑之報(bào):翳桑,古地名。春秋時(shí)晉趙盾,曾在翳桑救了將要餓死的靈輒,后來晉靈公欲殺趙盾,靈輒撲殺惡犬,救出趙盾。后世稱此事為“翳桑之報(bào)”。
(37)藝術(shù)傳:即唐房玄齡所著《晉書 藝術(shù)列傳》。
(38)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傳》,為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著,今存二十篇。
(39)江氏家傳:南朝宋江統(tǒng)著,已佚。
(40) 懷太子:晉惠帝之子,立為太子,元康元年(300年)為賈后害死,年僅二十一歲。
(41)醯:讀xi,醋。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醯,酢(醋)也。”
(42)王微《雜詩(shī)》:王微,南朝詩(shī)人。《雜詩(shī)》原二十八句,陸羽僅錄四句。
(43)南齊世祖武帝《遺詔》:南朝齊武皇帝名肖賾。《遺詔》寫于齊永十一年(493年)。
(44)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劉孝綽,見前注。他本名冉,孝綽是他的字。晉安王名肖綱,昭明太子卒后,繼為皇太子,后登位稱簡(jiǎn)文帝。
(45)王肅事:王肅,本在南朝齊做官,后降北魏。北魏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權(quán),該民族習(xí)性喜食牛羊肉、鮮牛羊奶加工的酪漿。王肅為討好新主子,所以當(dāng)北魏高祖問他時(shí),他貶低說茶還不配給酪漿作奴仆。這話傳出后,北魏朝貴遂稱茶為“酪奴”。
(46)桐君錄:全名《桐君采藥錄》,已佚。
(47)西陽、武昌、廬江、晉陵:西陽、武昌、廬江、晉陵均為晉時(shí)郡名,治所分別在今湖北黃岡、湖北武昌、安徽舒城、江蘇常州一帶。
(48)巴東:晉時(shí)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萬縣一帶。
(49)交廣:交州和廣州。交州,在今廣西合浦、北海市一帶。
(50)坤元錄:古地學(xué)書名,已佚。
(51)括地圖:即《地括志》,已散佚,清人輯存一卷。
(52)臨遂:晉時(shí)縣名,今湖南衡東縣。
(53)吳興記:南朝宋山謙之著,共三卷。
(54)烏程縣:縣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
(55)夷陵圖經(jīng):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地區(qū),這是陸羽從方志中摘出自已加的書名。
(56)黃牛、荊門、女觀、望州:黃牛山在今宜昌市向北八十里處。荊門山在今宜昌市東南三十里處。女觀山在今宜都縣西北。望州山在今宜昌市西。
(57)永嘉縣:州治在今浙江溫州市。
(58)山陽縣:今稱淮安縣。
(59)茶陵:即今湖南茶陵縣。
(60)本草 :《本草》即《唐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因唐英國(guó)公徐勣任該書總監(jiān)。下文《本草》同。
(61)誰謂荼苦:語出《詩(shī)經(jīng) 谷風(fēng)》:“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這里是野菜。
(62)堇荼如飴:語出《詩(shī)經(jīng) 綿》:“周原[月無][月無],堇荼如飴。”
八之出
山南(1):以峽州上(2),(原注:峽州生遠(yuǎn)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3)。)襄州、荊州次(4),(原注:襄州生南漳縣山谷(5),荊州生江陵縣山谷。)衡州下(6),(原注:生衡山、茶陵二縣山谷(7)。)金州、梁州又下(8)(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9)。梁州生褒城、金牛二縣山谷(10)。)
淮南(11):以光州上(12),(原注: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峽州同。)義陽郡(13)、舒州次(14),(原注:生義陽縣鐘山者(15),與襄州同。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16),與荊州同。)壽州下(17),(原注:生盛唐縣霍山者(18),與衡州同。)蘄州(19)、黃州又下(20))。(原注:蘄州生黃梅縣山谷,黃州生麻城縣山谷,并與金州、梁州同也。)
浙西(21):以湖州上(22),(若生山桑、儒師二寺、白茅山懸腳嶺(25),與襄州、荊州、義陽郡同;生鳳亭山伏翼閣原注:湖州生長(zhǎng)城縣(23)顧渚山谷(24),與峽州、光州同;飛云曲水二寺(26)、啄木嶺(27),與壽州同。生安吉、武康二縣山谷,與金州、梁州同。)常州次(28),(原注:常州義興縣(29)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30),與荊州、義陽君同;生圈嶺善權(quán)寺(31)、石亭山,與舒州同。)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32),(原注:宣州生宣城縣雅山(33),與蘄州同;太平縣生上睦、臨睦(34),與黃州同;杭州臨安、于潛(35)二縣生天目山(36),與舒州同。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37);睦州生桐廬縣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與衡州同。)潤(rùn)州(38)、蘇州又下(39)。(原注:潤(rùn)州江寧縣生傲山(40),蘇州長(zhǎng)洲生洞庭山(41),與金州、蘄州、梁州同。)
劍南(42):以彭州上(43),(原注:生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44),與襄州同。)綿州、蜀州次(45),(原注:綿州龍安縣生松嶺關(guān)(46),與荊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者(47),并佳;有過松嶺者,不堪采。蜀州青城縣生八丈人山(48),與綿州同。青城縣有散茶、末茶。)邛州次(49),雅州、瀘州下(50),(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51),瀘州瀘川者(52),與金州同也。)眉州(53)、漢州又下(54)。(原注:眉州丹棱縣生鐵山者,漢州綿竹縣生竹山者(55),與潤(rùn)州同。)
浙東(56):以越州上(57),(原注:余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明州(58)、婺州次(59),(原注:明州鄮縣生榆莢村(60),婺州東陽縣東白山(61),與荊州同。)臺(tái)州下(62),(原注:臺(tái)州始豐縣(63)生赤城者(64),與歙州同。)
黔中(65):生思州、播州、費(fèi)州、夷州(66)。
江西(67):生鄂州、袁州、吉州(68)。
嶺南(69):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70)。(原注:福州生閩方山山陰(71)。)其恩、播、費(fèi)、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注釋
(1)山南:唐貞觀十道之一。唐貞觀元年,劃全國(guó)為十道,道轄郡州,郡州轄縣。
(2)峽州: 治所在今湖北宜賓市。
(3)遠(yuǎn)安、宜都、夷陵三縣:即今湖北遠(yuǎn)安縣、宜都縣、宜昌市。
(4)襄州、荊州: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荊州,今湖北江陵縣。
(5)南漳縣:今仍名南漳縣。
(6)衡州:今湖南衡陽地區(qū)。
(7)衡山縣:縣治所在今衡陽朱亭鎮(zhèn)對(duì)岸。
(8)金州、梁州:金州,今陜西安康一帶;梁州,今陜西漢中一帶。
(9)西城、安康:西城,今陜西安康市;安康,治所在今安康市城西五十里漢水西岸。
(10)褒城、金牛:褒城,今漢中褒城鎮(zhèn);金牛,今四川廣元。
(11)淮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12)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縣一帶。
(13)義陽郡:今河南信陽市及其邊圍。
(14)舒州:今安徽太湖安慶一帶。
(15)義陽縣鐘山:義陽縣,今河南信陽。鐘山,在信陽市東八十里。
(16)太湖縣潛山:潛山,在安徽潛山縣西北三十里。
(17)壽州:今安徽壽縣一帶。
(18)盛唐縣霍山:盛唐縣,今安徽六安縣。霍山,在今霍山縣境。
(19)蘄州:蘄,讀qi。今湖北蘄春一帶。
(20)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帶。
(21)浙西:唐貞觀十道之一。
(22)湖州:又名吳興郡,今浙江吳興一帶。
(23)長(zhǎng)城縣:今浙江長(zhǎng)興縣。
(24)顧渚山:在長(zhǎng)興縣西三十里。
(25)白茅山懸腳嶺:在長(zhǎng)興縣渚顧山東面。
(26)鳳亭山:在長(zhǎng)興縣西北四十里。伏翼閣、飛云寺、曲水寺,都是山里的寺院。
(27)啄木嶺:在長(zhǎng)興縣北六十里,山中多啄木鳥。
(28)常州:今江蘇常州市一帶。
(29)義興縣:今江蘇宜興縣。
(30)君山:在宜興縣南二十里。
(31)圈嶺善權(quán)寺:善權(quán),相傳是堯時(shí)隱士。
(32)宣州、杭州、睦州、歙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當(dāng)涂一帶;杭州,今浙江杭州、余杭一帶;睦州,今浙江建德、桐廬、淳安一帶;歙州,今安徽歙縣、祁門一帶。
(33)雅山:又稱鴉山、鴨山、丫山。在今安徽省寧國(guó)縣北。
(34)上睦、臨睦:太平縣二鄉(xiāng)名。
(35)于潛縣:現(xiàn)已并入臨安縣。
(36)天目山:山脈橫亙于浙江西、皖東南邊境。
(37)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靈隱寺在市西靈隱山下。天竺寺分上、中、下三寺。下天竺寺在靈隱飛來峰。
(38)潤(rùn)州:今江蘇鎮(zhèn)江、丹陽一帶。
(39)蘇州:今江蘇蘇州、吳縣一帶。
(40)江寧縣傲山:江寧縣在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傲山在南京市郊。
(41)長(zhǎng)州縣洞庭山:長(zhǎng)洲縣在今蘇州一帶。洞庭山是太湖中的小島。
(42)劍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43)彭州:今四川彭縣一帶。
(44)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九隴縣,今彭縣。馬鞍山,即今至德山,在鼓城西。堋口,在鼓城西。
(45)錦州、蜀州:錦州,今四川綿陽、安縣一帶。蜀州,今四川崇慶、灌縣一帶。
(46)龍安縣、松嶺關(guān):龍安縣,今四川安縣。松嶺關(guān),在今龍安縣西五十里。
(47)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西昌,在今四川安縣東南花荄鎮(zhèn)。昌明,在今四川江油縣附近,神泉縣,在安縣南五十里。西山,岷山山脈之一部分。
(48)青城縣、丈人山:今四川灌縣南四十里,因境內(nèi)有青城山而得名。丈人山為青城山三十六峰之主峰。
(49)邛州:今四川邛峽、大邑一帶。
(50)雅州、瀘州: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帶。瀘州,今四川瀘州市及其周邊。
(51)百丈山、名山:百丈山,在今四川名山縣東四十里。名山,在名山縣北。
(52)瀘州縣:今四川瀘縣。
(53)眉州:今四川眉山、洪雅一帶。
(54)漢州:今四川廣漢、德陽一帶。
(55)鐵山、竹山:鐵山,又名鐵桶山,在四川丹陵縣境內(nèi)。竹山,即綿竹山,在四川綿竹縣境內(nèi)。
(56)浙東:浙江東道節(jié)度使方鎮(zhèn)的簡(jiǎn)稱。節(jié)度使駐地浙江紹興。
(57)越州:今浙江紹興、嵊縣一帶。
(58)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一帶。
(59)婺州:今浙江金華、蘭溪一帶。
(60)鄮縣:今浙江寧波市東南的東錢湖畔。鄮,讀音mao。
(61)東白山:在今浙江東陽縣巍山鎮(zhèn)北。
(62)臺(tái)州:今浙江臨海,天臺(tái)一帶。
(63)始豐縣:今浙江天臺(tái)縣。
(64)赤城:山名。天臺(tái)山十景之一。
(65)黔中:唐開元十五道之一。
(66)恩州、播州、費(fèi)州、夷州:恩州,今貴州沿河一帶。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費(fèi)州,今貴州思南、德江一帶。夷州:今貴州風(fēng)岡、綏陽一帶。
(67)江西:江西團(tuán)練觀察使方鎮(zhèn)的簡(jiǎn)稱,觀察使駐地在今江西南昌市。
(68)鄂州、袁州、吉州:鄂州,今湖北武昌、黃石一帶。袁州,今江西吉安、寧岡一帶。
(69)嶺南:唐貞觀十道之一。
(70)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今福建福州、甫田一帶。建州,今福建建陽一帶。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仁化一帶。象州,今廣西象州縣一帶。
(71)方山:在福建福州市閩江南岸。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1)之時(shí),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復(fù)以火干之,則棨、撲、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钅歷]之屬,則風(fēng)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巖(2),引絙入洞(3),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盒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 、札、熟盂、鹺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注釋
(1)方春禁火之時(shí):禁火,古時(shí)民間習(xí)俗。即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三天,用冷食,叫“寒食節(jié)”。
(2)援藟躋巖:藟,讀音lei,藤蔓。《廣雅》:“藟,藤也”。躋,讀音ji,登、升。《釋文》:“躋,升也”。
(3)引絙入洞,絙,讀音geng,繩索。
十之圖(1)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于是《茶經(jīng)》之始終備焉。
注釋
(1) 把《茶經(jīng)》本文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懸掛起來,是謂圖。《四庫(kù)全書提要》說:“其曰圖者,乃謂統(tǒng)上九類寫絹素張之,非有別圖。其類十,其文實(shí)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