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蘊高格同古今 人書俱老自豪邁
——記當代著名書法家王希坤先生
劉艷輝/文
平常如我等小輩能有緣得以見到王希坤先生,實屬三生有幸。期間雖蒙朋友引薦,心里到底還是忐忑,深知王希坤先生不僅是當代實力派書法大家,還是我國卓有成就的金融家,聲名遠播海內(nèi)外,尤其是他的書法成就影響之深遠,非我等凡俗小輩幾番言語所能評述。著滿懷景仰、揣幾絲不安,斗膽前往王先生工作室,欲當面拜見先生。
王希坤先生晨起揮毫剛停,碩大的書案上四尺整紙行草“福”和“壽”字墨跡猶濕,字呈龍鳳之姿,剛健飽滿、瀟灑奔放,靈雅飄逸之感頓現(xiàn)!
窗外春陽透窗入戶,甚是和暖,墨香滿室,先生正駐于案前,細細端詳新作,隨后就坦然笑了,題款、鈐印即畢,便對助理說:“還好,不負所托,可以交付!”揮手從容間,鴻儒雅風溫然蕩漾。

見我前來,他欣然解釋說,這“福”“壽”乃是一好友所請,準備與80高齡的老母拜壽用。
吩咐助理沏茶待客,晨練已畢的王希坤先生就開始了一天的日常工作。先生作為當今中國書法名家,渴求拜見者很多,再加上他雖過古稀之年,依然擔任諸多重要職位,每日需要處理的事務也很多。但先生不顧年高,無論新朋老友,如有所求,皆能盡心安排。

先我而至的是另一知名媒體的朋友,先生招呼他同坐,和悅地遞我一杯熱茶,囑我先自行瀏覽。工作室里滿壁作品懸掛,大抵為先生所作,入門一側(cè)墻壁則醒目地懸掛著沈鵬大師的書法佳作“陋室銘”,彰顯了王希坤先生對老師的無比敬重之情。工作室主廳擺放的王先生所書《蘭亭序》草書八條屏屏風,更是使人眼前一亮:古樸厚重,字字珍奇,行行經(jīng)典,字形流暢飄逸如行云流水,氣韻貫通如清風明月,通篇雄渾大氣,恢宏曠古,頗有沈鵬大師之神韻,整個裝飾古色古香,令觀者震撼直抵靈魂,嘆為觀止。當今書壇泰斗級理論家周俊杰先生曾高贊不已:“希坤先生的草書感覺特別好,得沈鵬先生真?zhèn)鳌K^真?zhèn)鳎褪窃谡麄氣息的把握上,格調(diào)很高。希坤先生的“蘭亭序”八條屏,在用筆變化上極其豐富。在用墨上,干、濕、濃、淡變化很多,字的大小、行氣、整體的貫通,把握得都很好,希坤先生借鑒了沈鵬先生的結(jié)體、氣息,又有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在很多蘭亭序里面,從古往今排,希坤先生的蘭亭序排進去也是可以的,確實讓人很感動!”足見此作藝術(shù)成就之高,書者非有嫻熟的功力、非凡的氣度、偉闊的襟懷難以駕馭完成此鴻篇巨作。

隨意翻閱先生書案,更知先生聲名之盛,國內(nèi)外幾十家媒體為先生撰稿寫文,探討、研讀和宣傳其書法成就。他曾與范曾、歐陽中石并稱為“當代書畫三大傳奇人物”;與權(quán)希軍、旭宇先生并稱為“最具收藏價值的中國書法三大家”;與靳尚誼、劉大為合出書畫集《亞洲風云人物》,溢美贊譽之詞比比皆是。
王先生依然溫和從容,不時囑咐助理為我添茶續(xù)水,這才讓我稍稍心安。
滿懷贊嘆和不安,我留連沉迷于滿室書香中,不知不覺間便到中午,先生熱情留客,共進午餐。
一路上,他呼朋喚友,笑容灑脫而溫暖、步履從容且穩(wěn)健,全無半點古稀老人的年邁景象。
席間他笑稱:雖是有客,也不可自亂方寸,只飲小酒半盞相陪客人。談笑風生間,一時興起,和樂而歌,聲音清亮而透徹。金融是王先生的主業(yè),但對書法的愛好癡迷卻從沒有放棄,幾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揮毫習練從不懈怠。此外,他還喜歡京劇、音樂、橋牌、垂釣、網(wǎng)球、足球……諸多才藝融會貫通,更能體味書法真諦。

王希坤先生,號無為居主人,生于1942年,河北東光人士,歷任寧夏政協(xié)委員、銀川市人民銀行行長、寧夏工商銀行副行長、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兼北京分行行長。同時又是中國書協(xié)會員、北京書協(xié)三屆理事兼藝術(shù)交流部常務副部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副校長、中國書畫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農(nóng)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兼藝委會主任、中華清風書畫協(xié)會常務主席、中華文化媒體頻道、中國書畫函授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心終身客座教授和名譽院長、央視網(wǎng)區(qū)域博覽頻道書畫名家聯(lián)盟副主席、中國書法藝術(shù)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金融文學藝術(shù)社社長、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lián)合總會副會長、世僑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金融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北京藝術(shù)傳媒職業(yè)學院顧問和北京神州博古書畫院院長。
王希坤先生一生專注于金融與書法,被譽為“金融界的書法家、書法界的金融家”。金融家的細致嚴謹和書法家的儒雅豪邁,風格迥異、差之千里的兩個領(lǐng)域卻在他身上完美融合,極盡其妙,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不得不嘆服。

眾所周知,經(jīng)典優(yōu)秀的書畫藝術(shù)呈現(xiàn)于人們眼前雖絢麗奪目,但其背后的創(chuàng)作者卻是清苦冷寂的,窮盡無數(shù)心血執(zhí)于內(nèi)心、拋繁就簡堅毅苦練才能有所成。王希坤先生自一九八三年以來一直居于金融高管崗位,而書法造詣卻能達到如此高深水平,不難想象,其中所耗精力決非一般人所能比擬。
回味往昔,他沉默良久,很是感慨。他說,對書法的摯愛,是出自本心,那是骨子里的執(zhí)著。至于習書六十年,大致歸納為四部曲。
一、孩童和求學時期
希坤先生出生在河北農(nóng)村,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他出生才52天,父親就為國捐軀,壯烈犧牲在日本鬼子的監(jiān)獄里,全仗母親含辛茹苦,拉扯他長大。欣慰的是他少年聰慧,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在書法和繪畫上極賦天分,小學三、四年級就把寫的畫的貼滿整個墻壁供人參觀。考入中學后便成為后馬中學“紅專報”編委和學校美術(shù)組成員。出于政治的需要,上街辦板報、刷大幅標語、畫宣傳畫忙得不亦樂乎。在這期間,他除了完成學業(yè)之外,剩余時間開始研習漢魏碑帖和唐楷,為以后的書法進步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chǔ)。后來他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jīng)大學),在校期間,依然堅持臨習書法。班里的專刊、板報幾乎被他一人包攬。同時開始研習漢隸和行草。文革中,寫大字報,成為主要干將……
二、為寧夏獻身的二十四年
一九六八年,他與大學同班同學、太太樊晡生一起被分配到寧夏石嘴山市人民銀行。那時,文革還在轟轟烈烈的進行中,因王先生出身好,又能寫一手好字,一踏入銀行之門,就被分配到“革委會”大批判組,天天刻鋼板、刷大標語、寫大字報,當時寫在高樓上的“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奮勇前進”和“工人階級領(lǐng)導一切”的大標語,三十年后還依稀可見。出于政治需要,王先生還拿起油畫筆,繪制巨幅偉人像。現(xiàn)在回憶起來,先生稱還有些后怕,“倘若畫的不好,在當時可是現(xiàn)行反革命啊!”王先生這樣說。
大家知道,寧夏地域雖小,但書畫人才和水平并不遜色。特別是當時書協(xié)主席胡公石先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書法大家于右任的入室弟子。于公和胡公的標準草書,為豐富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現(xiàn)在看,王先生的行草書,仍然可以看到些許于右任、胡公石大師的影子。
八十年代便憑著過硬的書法水平,在寧夏書協(xié)副主席柴建方先生的指導、引領(lǐng)下加入寧夏書協(xié),并擔任寧夏金融系統(tǒng)書畫協(xié)會主席和寧夏職工書協(xié)副主席。期間,多次參加寧夏書畫展和全國書畫大獎賽,并多有獲獎。
三、奉調(diào)進京任職的十年歲月
1992年至2003年,是王先生人生道路上重大轉(zhuǎn)折的十年。同時,就書藝而言,更是王先生里程碑式的十年。那年,王先生剛好五十歲。因工作需要,王先生夫人樊晡生女士調(diào)任中國人民銀行利率儲蓄司司長、非銀司司長,王先生出任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一職,并且一干就是十余年。
光大銀行籌建初期,人少事多,工作繁忙,壓力很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王先生在百忙中,早出晚歸,堅持天天臨池不輟。并且在工作之余,多次拜訪當代書法大家沈鵬、歐陽中石、劉炳森、李鐸、劉藝和張榮慶等先生。并最終拜在沈鵬先生和張榮慶先生門下學習書法。沈、張二位先生悉心指導和傳授書藝,并針對王希坤先生書法特點,讓他習從“二王”之風,于中國千年書法古韻中覓得精髓。得名師指點后,他的書法突飛猛進,進步神速,為后來的書法成就打下了更為堅實穩(wěn)固的基礎(chǔ)。
那個階段,雖然工作千頭萬緒極為繁忙,但王希坤先生每日必堅持書法習練,每天提前一個小時到辦公室,展紙揮墨,屏神靜心練字。如逢出差,他更是放眼各地留意碑牌匾額,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還不時以手比劃,一招一式極力揣摩,體會書者的運筆精妙,同行者都笑他書癡。他說書法執(zhí)拗地生長在他的生命中,甚至連睡夢中都在不自覺地比劃,夢中常以手指在夫人后背上、胳膊上飛指練字,夫人嗔笑他書癡成魔。
王希坤先生立足于繼承傳統(tǒng),師法古賢,并且做到師古而不泥古,注意從古今歷代書法大家中汲取精華,得其意而忘其形,不斷地求變求深,逐漸地走出了富有個性的書法創(chuàng)作之路,其作品以行草見長,筆墨線條質(zhì)感豐富,用筆率意從容、收放自如、處變不驚,諸多作品給人以清雅靈俊的美感,讓人觀之賞心悅目、暇思飛揚。隸書、楷書也頗具漢唐遺韻,娟雅清麗、灑脫嫻熟。他書寫的《蘭亭序》《岳陽樓記》八條屏巍巍壯觀,氣勢恢宏,可認定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四、如魚得水的快樂時光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2003年,王希坤先生告別了金融高管工作崗位,從此王先生近40年的金融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無官一身輕”,他從此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書畫藝術(shù)的海洋之中。那年春天,王希坤先生離開光大銀行的第二天,便來到他的好朋友華彬集團董事長嚴彬先生為他提供的足有200平米的工作室。2004年,與朋友撮合成立了北京神州博古書畫院,多次策劃組織了包括“中日韓名家書畫展”在內(nèi)的書畫活動。自那以后,他便不知疲倦地奮斗在碩大的寫字臺上。王先生早就說過“就書畫藝術(shù)而言,靈性加刻苦等于成功。”他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
自先生退休以后直到現(xiàn)在,他終于能將全部身心融入到書法研習和創(chuàng)作中。緣于摯愛,得益于幾十年不間斷的臨帖研習,蒙沈鵬先生指點,承“二王”和孫過庭遺風,他一心沉迷于創(chuàng)作不能自拔,不覺間竟收獲了許多,運筆用墨和章法漸至佳境、日臻精妙,逐步形成清新流暢、豪邁質(zhì)樸和揮灑自如的書法風格,作品多次參展并獲獎。
先生慣用長毫進行創(chuàng)作,“他的大字行草,有‘二王’、孫過庭的意思,還保留些許于右任的意思,更多的是沈先生的意思。他諸體皆能,眼下看,其瀟灑大氣的行草書當屬最好。”當代書法博士生導師張榮慶先生如此評價。
“成功的作品能達到‘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diào)于紙上’,‘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心手雙合,協(xié)調(diào)一致,希坤先生已經(jīng)逐漸進入這樣的境界了。”當代書法鑒賞家唐健鈞先生見過王希坤先生的《岳陽樓記》后,如此贊嘆,對其傳奇經(jīng)典力作《太極龍》更是題筆高贊:“希坤先生所書此龍,意味深長,猶如陰陽之聚,相伴相生,故以太極龍銘之”。中國書法雜志審讀張振華先生更是贊嘆道:“蓋此作古來無一,絕難有二,可神出而不可意求!”張榮慶先生觀后說“希坤先生揮毫作巨書龍字,筆力雄健,生氣盎然,觀者發(fā)現(xiàn)有一男一女相親合抱之像,因益增其意蘊,書道之神妙可知也。唐健鈞先生命之曰《太極龍》甚是。此件獨一無二,可寶可寶。”近期,希坤先生創(chuàng)作的大字行草《滕王閣序》《千字文》和《諸葛亮出師表》頗受同道贊揚。
七十年彈指一揮間,王先生癡迷少年已生華發(fā)。雖至古稀,卻從不改初心,幾十年揮毫潑墨間華發(fā)染霜,筆下?lián)]灑從容,心中癡愛永恒,萬千意韻匯于毫端,《蘭亭序》《岳陽樓記》《太極龍》等一幅幅傳世精品力作更是讓他聲名遠播,所獲贊譽無數(shù),終成當今書法名家。1999年被評為“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shù)家”,之后又被授予“當代精英藝術(shù)家”和“中華當代書畫功勛藝術(shù)家”;2013年又被授予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大使等榮譽稱號。2003年在北京兩次舉辦“干杯朋友書畫四人展”;2004年在天津舉辦書畫聯(lián)展;2005年在河北滄州兩次舉辦個展,2008年在銀川和海口舉辦個展;2009年在南寧舉辦個展,2010年在河南鄭州博物院舉辦個展,2014、2015年在山東、甘肅、遼寧、河南等地舉辦多次書畫聯(lián)展,在書界引起強烈反響。其書法作品入選多部書法集,“泰山摩崖石刻”、“北大荒藝術(shù)長廊石刻”、“滄州大運河碑廊石刻”、“馬陵山華夏碑林石刻”、“吉林唐詩宋詞書法碑林石刻”等。不少作品還被國家領(lǐng)導人和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意大利、荷蘭、丹麥、巴西、秘魯、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和地區(qū)國際友人收藏。并被入編《中國當代書法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家名人大辭典》《當代書畫家精英大典》《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詞典》《中華名人大典》和《世界人物辭海》等典籍。出版有《王希坤書法作品》《王希坤書法集》《王希坤書千字文》和《王希坤書諸葛亮出師表》等。
幾十年心血終結(jié)碩果,王希坤先生書法成就之大,讓我等難以詳述。尤其讓我們十分感動的,是他對慈善公益事業(yè)的無比熱忱和關(guān)注,大愛無疆。多年來,他一直熱心關(guān)注慈善公益事業(yè),積極參加諸如“母親水窖工程”、”“愛我長城”、“暖傘工程”、“明天會更好”、“美麗童行”以及捐資助學、資助殘疾人、資助貧困山區(qū)留守兒童等各類慈善公益募捐活動,或捐款捐物、或捐贈作品,只要他力所能及,從不推托。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真誠道出心聲:“關(guān)愛留守兒童,是國家公益慈善事業(yè)的一部分。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貧困地區(qū)的兒童,殘疾兒童都需要我們?nèi)鐣䜩黻P(guān)愛、幫助和資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為兒童做慈善公益活動,這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愿意做的事。”
大善在心,為回報父老鄉(xiāng)親,2005年秋季,他借回鄉(xiāng)辦個展之機,一次性購置12臺嶄新電腦,無償捐獻給他的母校—河北東光一中。
與先生相聚大半日,他縱談中國古今書畫藝術(shù)傳統(tǒng),滿懷激情和推崇,回首往昔,暢憶人生,時而沉思、時而感慨,縱橫人生幾十載,榮辱不驚已尋常,大愛遠播,無愧天地,但作為當代書法名家,他愿在有生之年,繼續(xù)鉆研書法理論,師法古賢,在“字內(nèi)功”和“字外功”兩個方面下功夫,為后人多創(chuàng)作好的和比較好的作品,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盡綿薄之力。最終達到孫過庭《書譜》中說的“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至高境界。
“我視書畫藝術(shù)為第二生命,我愿在漫漫墨海中,無休止地探索、追尋和求真,終身無怨無悔!”。這是王希坤先生對書法藝術(shù)真誠執(zhí)著追求的內(nèi)心宣言。